日期查询:2022年11月08日

记录历史 我们用笔墨谱写华章

心有所向 勇行在路上
  
   2022年,山西青年报这份拥有73年报龄的报纸,记录了我20年的青春。时间荏苒,岁月无痕,抹去的是记忆,抹不掉的是历史。
   初到报社时,电脑还是稀缺品,所有人都以手写稿为主,厚厚的稿纸是那个时代的标志。每天我们会风尘仆仆地从单位出发,向无数条射线,奔向采访地。即使在单位,一群年轻人也会蹲守在热线旁,去抢接电话,然后义无反顾奔赴现场。
   20年,沉入基层,传播声音。
   犹记得几十页的稿件被撕了的绝望,回去后偷偷抹泪继续修改的场景。还记得稿件刊登后,被当事人感谢,拿着奖励和大家分享的快乐。记得在昔阳大寨采访时,当年的“铁姑娘”邀我入家里的情形,她把最好的食物拿出来和我分享。记得十几天蹲守在左权的农村,与村民同吃同住,记录时代变迁下的新生活。还记得为了一篇稿件,扎进书堆里,持续奋战一周,最终获得认可的喜悦。那些沾着露珠、带着泥土芬芳的稿件,随着报纸的流动,让基层的声音传遍三晋大地。
   20年,城市变迁,记录生活。
   “我们刚来时,这里还是杂草一片,如今这里已是城市中心。”在太原市并州路改造时,一位老居民这样说。如今,他家周围医院、地铁、商场、公园应有尽有,小区设施完备。城市的变迁,让南北不再是遥首相望,而是你我见面只需不过十几分钟。
   103电车改造,并州路、建设路改造,高架桥建设、地铁建造……我们正在用我们的笔记录着城市的历史。
   20年,坚守信仰,温暖人间。
   有人问,20年是否还有激情,20年是否还有执着理想?我的回答,是的!因为每一个日夜兼程的背后都是信仰,每一次奔赴现场都是见证变迁的波澜壮阔,每一个平凡故事写下的都是人间温暖。
   世博会上的山西故事,登上央视的山西姑娘,走向世界的山西学子……一篇篇,一件件,山西的人和故事传遍祖国大江南北。当年版面上的新娘,已是半大孩子的妈妈,不知她是否还记得曾在报纸上讲述自己的爱情故事。当年的优秀好青年,如今已然在各行各业成为时代的佼佼者,不知他是否还记得曾经意气奋发的努力模样。那些曾经的故事,叙述着时代的风华,多年以后已然都是故事的风景。
   可以坚守20年,是因为有信仰的力量。我常对自己说,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信仰。每当我感到想要放弃的时候,看着那些曾经因我而改变的人和事,就会坚持下去,因为他们都是我前进的动力。
   心有所向,勇行在路上。王丽娟
  
  我与新闻有个不解“情结”
  
   从2009年底到现在,我从一名实习生到记者、再到编辑。每当记者节来临时,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情感,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情结”吧!
   从大学走入职场,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成为我极为难得的美好经历。这里有青春,简单却充实,疲惫却快乐。
   我始终认为,新闻工作是一种崇高的职业,可以贴近生活、深入群众,及时把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直面社会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事实准确、分析客观……这应该是一名合格新闻工作者的分内之事、应尽之责。
   新闻是时代的底稿,报纸是时代的记录。新闻就像一条河,总是不经意地从人们眼皮底下流过。要在大千世界中发现新闻,需要记者拥有一双“新闻眼”,能够慧眼识宝,发现和发掘新闻价值,形成特色鲜明的新闻作品。身为一名媒体人,有责任、有义务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将自己所看到的新闻事实第一时间传递给受众。
   编辑是出版的第一道关口,必须具有判断能力、把关能力。五年多的编辑经验和历练,让我逐渐清楚编辑岗位必须要有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认真把好各个关口,确保新闻宣传出版质量。
   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媒体人的身影。每一名媒体人都在用镜头、用笔尖书记录着我们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点点滴滴。我的初心和使命始终与时代同频、与发展同步、与人民同声、与社会同向。我会尽己所能,讲好山西故事,传播好山西声音,分享青年故事,传递青春正能量。 王文丽
  
  见证小黄花到大产业的蜕变
  
   每年7月初,当我们走进大同市云州区,一眼望不到边的黄花地里,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目前,云州区黄花种植面积达17万亩,进入盛产期的9万亩,总产值达到13.42亿元,带动全区12.35万农村常住人口人均收入5000多元,走出了一条规模化种植、品牌化营销、产业化运作的高质量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在10年前,云州区黄花种植也仅限于房前屋后、田地边角的“小打小闹”。作为在大同工作20多年的老记者,我有幸目睹、见证了黄花产业从无到有,蓬勃发展壮大的轨迹,见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调研时,在大同市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同正在劳作的村民们亲切交谈。
   我曾多次驱车赶赴云州区,在村民家里,在田间地头,在黄花加工厂采访黄花种植户。他们对黄花种植越来越“上心”,日子过得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云州区探索一二三产联动发展,加快建设黄花采摘观光园区,建成火山天路、忘忧大道、忘忧农场、吉家庄旅游小镇等黄花采摘观光、健康养生景点。目前,投资建设的坊城新村黄花产业园已投产,推进黄花等农业产业与生态旅游、文化康养等深度融合,不断延伸黄花产业链条。黄花真正成了云州区老百姓的“致富花”。 吕汉富
  
  时间在变 初心不变
  
  一粒种子可以成长为参天大树,几代人栽树可以成就一片森林,一群人的奋斗会迎来一座城市的向上……我们看不见时间,却可以看见时间的力量。在时间的长河中,我们作为记者,何其有幸,可以撰写社会百态、记录城市发展、见证时代变迁,可以用镜头定格最美瞬间、用纸笔捕捉最好的故事。
   10年来,山西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百姓生活实现巨大变化。10年来,山西生态环境质量得到大幅改善,从生态保护到绿色发展,从能源革命到“双碳”工作,三晋大地蓝天白云成了常态,一泓清水畅流黄河,处处绿色映入眼帘。
   时间不停息,我们见证和记录着社会的变化。与此同时,媒体发展也进入了融媒体时代,包括新闻传播在内的所有行业都发生着前所未有的颠覆和重构。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新闻的传播形式如何改变,新闻的本质仍然离不开真实和时效,新闻人的使命不会变、初心不会变。
   梁启超曾说过,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一、“宗旨定而高”,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目的”;二、“思想新而正”,宣传的思想不可不新;三、“材料富而当”,报纸应“全世界之知识,无一不具备”,使“读者阅一字得一字之益”;四、“报事确而速”,新闻报道必须准确,应不惜“费重资以求一新事”。
   这就是在变化的世界中所不变的。
   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电脑和手机取代了纸笔,数据和网络连接了人们的生活。我们要改变、要进步、要融合、要紧跟时代步伐。但在变化中,我们仍要坚守不变的价值观和初心,坚持内容为王。 高静
  
  科技进步让采访更顺畅
  
   从事记者这个职业已有23年,一路走来,一路辛苦,一路收获。
   记得在上世纪90年代时,出去采访必备一个采访本、一支钢笔或是圆珠笔。采访完后,先在废纸上打草稿,修改了再修改,再往稿纸上写。成稿后,骑自行车赶到邮政局,买信封邮票,写好邮政编码、报社地址,把新闻文稿叠三折装进去邮走。文稿在邮路上最快也得两天,发表出来至少是三四天以后了。新闻照片原来是胶卷相机,后来加上变焦镜头。每每拍完一卷后便赶去照相馆冲洗。将冲洗出来的照片选择好,配上文字说明,装入信封再寄回报社。如果是突发事件的新闻照片,就得去照相馆请专业师傅在暗室拆开相机截下胶卷冲洗。寄出去的时候,就想着立刻能在报纸上发表。
   后来有了传真机,便把采访的新闻文稿写在厚一点的稿纸上,再通过传真机,传送给报社。所用时间快了很多,不清楚的地方当时就可以交流。照相机也由原来的胶卷相机进步到了数码相机,一张内存卡替代了胶卷,一根数据线一插一点一链接就可以把原图发回报社,代替了冲洗照片。
   随着智能手机替代BB机、大哥大,电脑、数码相机替代传真机和胶卷,电子信箱替代新闻文稿“邮路”,再到现在,拿着手机就可以采访,现场写好就能保存到文档。手机可以随时拍照,拍得不好,删除了继续拍,直到拍得满意为止。文字图片整理好了,通过手机上传到电子信箱,轻轻一点,不用一秒就发回报社。
   科技的进步,不仅仅是新闻写作的快捷,更是传递地方新鲜新闻事件的加速度,让更多人享受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福利! 孟存田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