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2年11月08日

见证变迁 我们用镜头定格温暖

     不一样的青春从“爬格子”到全媒体
  
  从青春懵懂到不惑之年,从带着笔记本到处跑,到一部手机走天下。回首往事,难以想象媒体的发展速度就和“开了挂”一样。刚入行时的种种幻想,就在不经意间变成了事实,甚至超乎想象的发展。
   刚入行时,报纸行业还处在纸媒时代。记者采访时,纸笔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尤其是对于刚入行的实习生,能配备上录音笔和一部数码相机,可是令人羡慕的高大上装备。每次采访前,都会习惯性地在小本本上写下采访题纲,以便见到采访对象能够应对自如。采访时,便到了考验“功力”的时候。采访对象,可能会说方言,可能会语速很快,也可能是外国友人,但无论何种情况,将其表述的内容全面详细记录下来,是每个记者必须做到的。记得当时,每每遇到特殊情况,都恨不能多长几个脑子,多长几只手,因为实在是记不住啊……回来写稿子时,便是无限感慨,幸亏年轻记性好,能够趁热打铁,把脑子里的采访内容腾挪到纸上,记录下来。
   为了能够还原最详尽的采访内容,记得当时无数个夜晚挑灯夜战,伏在桌案上奋笔疾书。每每写到精彩处,只恨自己才疏学浅,无法用文字还原现场的精彩。成稿后,还会因为报纸版面排版字数有限,无法容纳过多的内容而心疼。稿纸上翻来覆去修改、删减,一次次把自认为精彩的内容忍痛删掉。还记得有时“下不去手”,请来同事帮忙。
   当时想着,什么时候能够不用“爬格子”用电脑操作报纸出版,什么时候能够摆脱文字束缚还原现场,什么时候能够不用断舍离,拥有容纳无限文字和图片的空间……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加速度的。写稿子逐渐开始使用电脑,采编系统也逐渐实现无纸化办工,外出采访一部手机既可录音还可录像,甚至还能全程直播,现如今航拍技术也普遍应用……曾经被认为是幻想的一幕幕都已实现,还远远超出了预期。
   技术更新换代,理念与时俱进,但不变的是我们媒体人的初心,用新闻视角对公众所关注事实进行报道,客观、真实,而又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如今,网络发达、信息传播迅捷,但与之相对应的是消息鱼龙混杂,充斥着各种声音。山西青年报依然坚守为山西青年传播声音的阵地,作为其中一员,始终坚守那份初心,为青年喝彩,为山西发声。 卢亚
  
  平凡的力量更显英雄本色
  
  一声声“让我上”强而有力,一封封请战书按满手印,一支支党员突击队迅速集结……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前线,看似普通、平凡的医护人员,化身“白衣战士”逆行出征。
   2022年接近尾声,回头看我们又和新冠肺炎疫情搏斗了一年。这一年,我们看到了无数个平凡的身影,在平凡的岗位中用平凡的力量为我们送来了抗疫的中国力量。
   刚刚过去的10月,我居住的兰亭御湖城社区被封控了半个月。封控期间,小区运行井然有序,更有暖心故事涌上心头。封控期间,网格员耿萍拿着氧气袋和时间赛跑。她一路小跑,争分夺秒,为的是给一位居家隔离、急需吸氧的双胎高危孕妇灌装氧气。跑了好几个地方后,她终于将灌满的氧气袋送到孕妇手中。“真是太感谢了,快喝杯水吧!”孕妇家人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兰亭御湖城社区西区一共9栋楼,但只有5个网格员,孙宇欣就是其中之一。她分管9号楼的1、2单元,封控期间,她经常忙到凌晨。
   每一次翻看9号楼网格群,虽然是一个有着476人的大群,但只要孙宇欣一发通知,大家伙都自觉回应。孙宇欣坦言,一开始,她觉得辛苦,但现在,她很幸福,庆幸有这么一群体谅她的好住户。
   疫情阻击战中,正是有了无数个孙宇欣和耿萍,才让我们每个人对防疫胜利充满了信心!感谢每一个为疫情防控付出努力的人!
   在抗疫一线,无数个媒体人冲进疫情一线,现场用镜头和笔记录的故事,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更激励着无数的新闻工作者不断奋勇向前。
   今天,我们与新冠肺炎疫情的搏斗还在继续,无数新闻人也一直在坚守。我想,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迎难而上、团结奋斗,就一定能赢得这场战“疫”的胜利。 赵云云
  
  在典型培树中彰显报人力量
  
  山西青年报作为共青团山西省委的机关报,理应与时代同行,为青春喝彩,为榜样发声,为青年领航。14年的记者生涯,我对这一点感触很深。
   2012年4月24日,我在长治六中采访时无意中听说:已经毕业4年的学生路珍曾连续6年捡废品卖钱捐助嫣然天使基金。“当今社会太需要正面典型引领了。”路珍6年捡废品虽然只换来1000余元,但她每月都捐,累计捐了50多次。这份坚持,弥足珍贵。
   敏锐地捕捉到路珍的先进事迹后,我当即通过学校老师联系到路珍展开采访。很快,独家报道经山西青年报呈现出来后,当天即被多家媒体转发。嫣然天使基金发起人李亚鹏看到报道后,专门指派经纪人联系我帮忙邀请路珍参加即将举行的嫣然天使基金慈善晚宴。
   收到李亚鹏的邀请后,我及时推出第二期报道《李亚鹏通过本报找到长治女孩》。同年5月27日,路珍在嫣然天使基金慈善晚宴上成为最抢眼的 “明星”。李亚鹏发言仅5分钟,其中3分钟是他搂着路珍夸赞其不容易,著名主持人杨澜用山西青年报报道作为解说词,中国红十字会主席郭长江亲自授予路珍“嫣然之翼特殊贡献奖”。
   路珍参加嫣然天使基金慈善晚宴的经过作为第三期报道推出后,再次引发青年共鸣。同年,路珍获评“感动山西十大人物”殊荣,成为青年学习的榜样。
   近年来,无论走到哪里,我都要求自己认真对待每一次采访,敬畏笔下的每一个文字,用心挖掘身边的每一个典型,为广大青年朋友提供了一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来的身边典型。
   我深知,作为记者,必须增强“四力”,必须要有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务实肯干、坚持不懈、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通过新闻报道给弱者以关怀,给典型以激励,给青年以导向。
   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报道的方式如何变化,镜头里的真实不会变,文字里的真情不会变,记者的初心与热情更不会变。 刘琴
  
  向阳而生 逐光而行
  
  又是一年记者节如期而至。
   不知不觉我到采编岗位已七个年头。这七年里,从初入岗位的懵懂、尴尬到如今相对的得心应手,努力过、迷茫过,可以说感慨良多。
   清晰记得七年前,我刚踏上采编岗位,赶上的第一个采访是团运城市委主办、邀请市领导出席的一个在某学校组织的活动。活动的前一天,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做了一些摘录,准备好了相机,自认为一切就绪。次日,我挎上相机按时赶到活动现场。会场里已经整齐地坐满了师生,电视台的记者正在调试机位。正当我不知所措时,参会人员已步入会场在主席台就坐,会场霎时响起的掌声遮掩了我的些许尴尬。在一位老师的引导下,媒体人被安排坐在会场最后一排。我正准备记录时,旁边坐着的一位记者与我聊了起来。我后来知道他是专跟市委副书记的运城日报社记者。他翻开手机,津津乐道地给我讲他写的一篇篇诗歌。出于礼貌,我回复着赞美。很快,会开完了,他停止了和我的介绍,紧跟在领导后面出了会场,我也拎着相机回了家。
   “开的什么会?”在家的王老师开始盘问我。
   “开的……我也不知道啥会!”
   “有谁参加?”“拍的照呢?”
   ……(此外省略一连串的质问)
   “不知道会议内容,没记住啥人参会,手头没有任何相关材料”,一问三不知,要啥没啥的我,可想而知,被劈头盖脸地“教训”了一通。
   虽然之后我通过再了解最终完成了这个稿件的采写,但此次拙劣的“采访花絮”却让我终生难忘。
   “打铁必须自身硬!”从那以后,我更加明白想做好一件事必须认真下功夫。于是,家中书柜里有关新闻写作的各类书籍重新被我拾了起来;诸如“采访编辑圈”此类公众号推文成为我的热搜;编辑修改后见报的稿子与我交回去的哪里有不同、同一类稿子,党媒的写法如何,中青报又会怎么处理等等,我都会认真拜读并加以思考。
   如此,在一边写稿一边学习当中,我明白了应如何找选题、想角度、做采访、写文章。渐渐地,我的写作水平得到了提升,采写的面也由最初会议消息稿到社会新闻,再到专题报道。
   我深知,这其中,饱含着领导对我的信任、前辈对我的教导、同仁对我的包容,是大家的鼓舞与鞭策使我不断前进,是大家的支持与厚爱让我收获了成长。
   诚然,我还有很多的不足,但我的学习之路永不会停止。记者职业崇高而神圣、任重而艰辛。“不论从工作还是从记者自我价值实现角度来说,记者都需要写好稿,做有思想的、真正的记者。”我想,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牢记这份叮咛,恪守职业道德,脚踏实地,善作善成,写出更多既有温度又有深度的精彩文章,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合格新闻工作者。
   就在这篇手记即将完成时,我无意间看到了一家媒体对员工发出的“入职周年快乐”的关怀信,上面这样写道:“千帆竞渡,百舸争流。感谢您,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让我们一起披荆斩棘,跨越万水千山”。
   以此,共勉!加油,祝福!——节日快乐!
  李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