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0年09月08日

世界有你 无言也暖

——2020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群像扫描
  这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群体。
   平凡,在于他们日复一日耕耘在三尺讲台,就像一颗颗小小的铺路石,有的只是一份忙碌与充实。
   伟大,则在于他们担负着为国育人之重任,传递知识,塑造心灵,有着教导孩子成长成才的巨大魔力。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教师。
   当时间的指针指向9月,当我们再次在心中轻声默念出这两个字,不知怎地,就突然湿了眼眶。
   把时间的指针往回拨。年初,一场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教师群体置身其中,奋力作答,全国高校多个附属医院组织白衣战士奔赴湖北疫情一线,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疫情之下,开学延期,但学生成长不能延期,为了全国两亿多大中小学生居家学习,各地教师大胆创新,网上录课、直播、远程辅导,为“停课不停学”交上了优异答卷;扶贫先扶智,一大批教师承担起脱贫攻坚的时代重任,从校园走向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时代需要引领者。我们不妨再把视野拉长,一起思索,在新时代,如何诠释教师的使命?
   带着这一问题,让我们一同走近今年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看看他们用行动给出了怎样的答案。
  
  一腔铁血书丹心
  
   在3月18日召开的广州市疫情防控新闻通气会现场,主持人手里的一张车票成为焦点。
   车票信息显示,乘车人已84岁高龄。这时,很多人的脑海里已自动浮现出了一位长者在高铁餐车上满脸倦容的那张照片。
   他就是广州医科大学教授钟南山。
   那天是1月18日,星期六,他从深圳抢救完相关病例回到广州,当天下午开会时接到通知赶去武汉——航班已无机票,高铁票也非常紧张,临时上车的他被安顿在了餐车一角,刚一落座便拿出文件研究……
   两天之后,“肯定存在人传人”“14名医务人员感染”“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去武汉”,他接受采访时的回答,拉响了警报。
   同样是1月18日这天,另一位73岁的老人也临时补了无座票,坐慢车从杭州辗转到了武汉。她挤在两节车厢之间的列车员休息室里,一路都在和随行的两位医生讨论研究这场疫情。
   她是浙江大学李兰娟院士。
   4个多月中,李兰娟3次主动请缨远赴武汉。
   在这场疫情中,很多人凭借一句 “共产党员先上”,认识了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硬核医生”,他叫张文宏。他金句频出、专业素质过硬,对疫情的判断准确,有原则、讲担当。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作为国民偶像,他们自觉把个人的生命与祖国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同时作为师者,他们也把为党育人、为国育人作为崇高使命,他们的人生,熠熠生辉。
   年逾古稀的天津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伯礼,率领中医“国家队”进驻江夏中医方舱医院,中医药凭借出色表现实力 “圈粉”,成为新冠肺炎治疗 “中国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还先后捐出个人获得的 “吴阶平医学奖”等奖金200余万元,设立“勇搏”基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
   在今年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中,有太多可歌可泣的可爱脸庞。
   他们是医者,逆行而上,用无畏守护家国平安;他们也是师者,以专业学识和高尚道德情操为国培育一大批高层次医学人才,把爱国、担当、奉献的种子撒播在了学生心中。
   “此次战‘疫’中,我们所获得的成绩,离不开深埋在血脉中的红色基因。”南昌大学教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张伟,把高尚的医疗品德作为医疗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并把红色教育贯穿于教学工作始终。
   35年培养2万名感控“种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控制中心教授吴安华,是此次疫情防控中为数不多“打满全场”的专家之一。有人问他,这么拼命图什么?他回答:“不图什么,一生所学,报效国家,是我的责任和使命。”
   “科学研究不是为了发文章,推进临床工作和人才培养更重要。”身处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教授胡豫,用医者与师者的担当使命,为学生上了一堂最生动的思政课。
   ……
   去时无畏归无恙,一腔铁血书丹心。
   他们来自脚下的土地,也以无我之姿,回报生于斯长于斯的大地。他们是大写的师者。
  
  一切付出都值得
  
   这个夏天,张桂梅又送走了一届大山女孩。
   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是一所专为贫困山区女孩创办的学校,十多年来,这里先后有1600余名女孩考上大学,走出大山,张桂梅也为之付出了半生心血。
   当看到这些大山里的女孩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笑靥如花,张桂梅便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又逢汛期,河南省罗山县彭新镇公山教学点教师李化勇再次荡起了船桨,赤脚划船,义务护送学生去水库对面的教学点读书。不让一个孩子辍学,通过教育点亮孩子们的人生,李化勇信念坚定。
   这个夏天,22名山里娃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他们是贵州省从江县大歹小学的学生,第一次走出大山。这次夏令营之所以能成行,得益于贵阳市南明区南明小学的对口帮扶。2019年,南明小学校长曹凤英带队入驻大歹小学,进行定点帮扶。让山里娃和城里娃一样享受优质教育,是曹凤英的教育扶贫信念。
   扶贫必先扶智。教育脱贫攻坚,离不开一大批奉献自我、燃烧自我的教师。他们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自觉超越个体的小欢喜,安心教书、静心教书,以崇高的精神,托起了共和国教育的底部。
   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日照强烈,积雪终年不化。
   17年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教师建红坚定地驻扎在这里。不知多少次,她苦口婆心地向牧民讲解学习能改变命运。建红先后担任过3所学校校长,3所学校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17名、54名、93名、120多名……不断增长的学生数量背后,是越来越多村民对教师程风的认可。
   江西省鄱阳县北塘小学是一所濒临撤并的学校,程风夜以继日的付出,使学生不断回流。
   如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县的农村也掀起了尊师重教之风,许多家长从 “孩子学习差不多就行”变成 “砸锅卖铁也要读书”。这一转变,离不开乌鲁木齐县第一中学教师徐桂英的默默耕耘。
   在云南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张无敌的影响和推动下,云南偏远农村原先一座座几乎被砍秃了的山又变绿了。
   西南大学教授、油菜专家李加纳带领团队成员吃住在农民家,促进黄籽油菜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已累计为农民和农业加工企业增收增效超100亿元。
   与田野为伴,与小麦为友。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茹振钢通过对小麦品种不断改良,让小麦亩产值不断攀升到新高度,留出更多空间发展生态,减少了水土流失。
   稻花香里说丰年。作为农学专家,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陈温福深知粮食是中国人生存的根基。从课堂、会场到机场再到田间地头无缝衔接,他率领东北超级稻育种团队培育的16个超级稻新品种,在东北稻区累计推广1.47亿亩,覆盖率达60%,增产稻谷83亿公斤。
  
  一种力量在践行
  
    从分数和试题中走出,去关心粮食和蔬菜,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一中地理教师兰会云充满爱和温暖的品格教育,带给学生的是受用终身的力量,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育人使命。
   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物理教师林立灿除了讲授基础知识,还模拟了“天宫一号”空间站的对接过程。这样的“标新立异”之举,林立灿不是第一次做。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不仅点燃了学生向着未知探索的火光,而且让学生获得了磨砺头脑的方法和力量。
   每天早晨,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都会站在校门口,微笑着竖起大拇指或行鞠躬礼迎接学生,一站就是10年。一个又一个孩子被她的大拇指点亮,她也受此启发,构建了学校成志教育育人体系,引导学生树立理想抱负,并付诸实践行动。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附属第二小学特色德育课程相对薄弱。为此,陈留带领课题组教师,整理有关边境的传统壮乡文化资源,以课程开发为载体,开发出具有边境地域特色的德育课程,让孩子从小把祖国铭刻在心里,把界碑“竖”在心中,扎实培育孩子的家国情怀。
   很多时候,最鲜活的育人思政教材就在我们身边。疫情期间,武汉市解放中学思政课教师吴又存主动请缨,参加志愿服务。对于吴又存来说,在战“疫”中的示范引领,和千万市民在抗疫战斗中凝聚起的“武汉精神”,就是最有力量的育人思政课。
   让每一个农村孩子都能有最好的发展,这是黑龙江省泰来县大兴镇中心学校校长李果的育人目标。他坚持在一穷二白的农村初中开办中职,成就了本乡镇1500多名涉农职业高中毕业生,为当地留下了数百名适用人才,学生发展呈现出多点成才的局面。
   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初级中学教师范群,将班上的学生分成几组,组成“雁行小队”,每逢周末,由家长带领一小队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孩子们在“飞行”中成长,感悟人生的道理。
   从打工妹到大学教授,在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高夯的鼓励下,函授生林萍充分挖掘自身数学潜质,考研读博,今天已经成为东北师大数学系的教授。
   ……
   教书育人,教的是知识,培育的是心灵。
   以爱做底色,珍视每一名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尊重孩子们的天性,让他们的每一种个性、每一种梦想、每一种尝试都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发展,才能真正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对此,他们做出了榜样。
  
  一生秉烛铸民魂
  
   如今,虽已是84岁高龄,但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仍耕耘在科技报国、教书育人第一线。从20世纪80年代起,刘永坦坚持自主研发新体制雷达,带领团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为祖国海疆雷达打造“火眼金睛”,让我国海域监控面积从不足20%到全覆盖。
   在北疆之地靠什么集聚人才?有人用“磁铁效应”来形容新体制雷达团队组建过程中的高端人才集聚效应,其形成的关键在于有刘永坦这颗磁力巨大的“磁核”。在这颗“磁核”吸引下,近40年来,一大批同心筑梦的青年学者来到冰天雪地中,来到他身边。刘永坦亲手培养的这群敢啃硬骨头、放弃优越条件的年轻人,将热血与青春挥洒在东北大地,建立起一支使命必达的雷达科研“铁军”。
   又一个子夜来临,兰州交通大学教授王良璧办公室的灯依然亮着。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对流传热的机理,王良璧针对几个同仁公认的“老大难问题”展开了艰苦的研究。他指导的研究生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合作研发的二次流强化传热的换热器产品,已在我国铁路机车上使用。
   2019年1月,四川省泸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肖敏领衔的国培计划名师领航工程名师工作室获批成立,随即在汶川、崇州、宜宾、泸县、昆明等地开展团队研修、教学研训、送教到校等。10个月后,由工作室成员负责的工作室相继成立。聚成一团火,散作特教星,从带动一所学校到辐射更多教师,肖敏做到了。
   作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教师陈良主动服务广西少数民族地区30多所职业学校,为职教教师在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技艺提升、个人成长等方面提供帮助,每年受助教师达2000多人。
   在陈良传帮带的教师中,涌现出了一批德艺双举的民族技艺师资队伍,为少数民族技艺的传承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保障。做年轻教师的引路人,陈良做到了。
   “我们要构建朋友圈,和伙伴们在教育的道路上一同前行。”说这话的,是重庆市人民小学校长杨浪浪。在杨浪浪的带领下,学校以帮扶带进步,开展“百校牵手”“领雁工程”,通过影子校长工程、教师“1+1”跟岗研修,与全市38个区县108所县级、乡村学校建立帮扶机制,促进城乡共进。
   三尺讲台系国运,一生秉烛铸民魂。人民教师之所以充满光辉,不仅在于他们对其执教的知识和学生负责,还在于他们把自我自觉融入时代,对置身其中的社会负责。
   他们自身是能量发光体,更是培育骨干教师的“特种部队”,是改造教育气候、促进教育均衡的示范性力量。
   他们满腔热情投身教育事业,努力做好塑造学生的 “大先生”,担当起了为祖国、为人民培养接班人的时代大任。
   他们以时代需求为己任,从当下的自我出发,身体力行地去关照社会,把仁爱和力量奉献给所站立的地方。
   他们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捆绑在一起,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人民教师伟岸的身影,他们构筑起推动国家和时代前行的重要力量。
   世界有你,无言也暖!
  据《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