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0年09月08日
龙城文物国内少有

李唐王朝从此起家

  本报记者 卢亚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中国封建帝王中的佼佼者、强盛唐王朝的第二代君主李世民,以其言行事迹与文治武功,至今引人瞩目。他在太原的时期,正值隋王朝风雨飘摇,行将崩溃。这个当年被称为“太原公子”的李世民,其一生的辉煌业绩正是从李唐王朝的“龙兴之地”——太原迈出了第一步。
   太原濒临汾河,三面环山,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建城历史的古都。悠久的历史给太原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旅游资源的丰富及高品质文物的集中,在国内非常少有。
  
  少年公子雄才伟略
  
    李世民,于隋开皇十八年(599年)出生于关陇贵族、北周“八柱国”之一的唐国公之家。家族之显赫,诚如《旧唐书·裴寂传》所述:“昔在陇西,富有龟玉。降及祖祢,姻娅帝王。”
   李世民年少时,胆略智慧均超其兄弟。有一次,隋炀帝巡视北边,被突厥始毕可汗数十万大军,围困硅门,朝不虑夕。当时的李世民年方十八,在屯卫将军云定兴部效力,遂进计云将军说:“始毕举兵围天子,必谓我仓猝不能赴援故也。宜昼则引旌旗数十里不绝,夜则钲鼓相应,虏必谓救兵大至,望风遁去。不然彼众我寡,若悉军来战,必不能支。”这在《资治通鉴·卷182》中有记载。他的这个妙计,终使突厥撤兵自退,隋军兵不血刃救炀帝于灭顶。
  
  卑身下士无不至者
  
    隋炀帝的残暴昏淫,导致天下哀鸿遍野,这也给李渊、李世民奠定了千载难逢之“天时”;“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军事战略要地太原,给李渊、李世民创造了夺取天下之“地利”;北朝以来,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农业文化与草原文化融合最充分、最成熟的人群集中地太原,为李唐肇基提供了长于骑射、尚武不屈、淳朴豪爽、勤于奋进的汉胡之民和多种人才。
   雄才大略的李渊、李世民父子,正是看中了这“天时”“地利”“人群”的优势,“阴结豪杰”“招纳亡命”“散财救穷”“礼贤下士”,努力创造和结聚“人和”之气。尤其是李世民,频繁于军中、市井,以“喜聚博戏”为幌子,先后交结了晋阳令刘文静,避征辽之役的长孙顺德,亡命江湖的刘弘基、窦琮等豪友,他“倾财赈施,卑身下士,故得士庶之心,无不至者”,为后来的晋阳起兵做着组织上的积极准备。
   机遇之下,李世民与豪友长孙顺德、刘弘基,计设晋阳宫,一举捕囚了隋炀帝钦派的监督李氏父子的鹰犬——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并以他们祭旗,在晋祠唐叔虞祠前誓师举义,拉开了晋阳起兵的帷幕。这一年,李世民二十整。
  
  骁勇善战运筹帷幄
  
    《资治通鉴·卷184》记载,晋阳起兵后的第一战役“取西河”,便由李世民与其兄李建成共同完成。仅用9天,隋之西河郡战略要地,便被李世民攻克。李世民之骁勇善战,深受李渊赞赏:“以此行兵,虽横行天下可也。”
   《旧唐书·太宗本纪》还记载了第二次战役“攻霍邑”和第三次战役“围河东”。两次战役中,李世民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攻霍邑”中,李世民利用霍邑隋军守将心浮气躁之短,诱其出城,袭其后阵,一战而克易守难攻之霍邑,取得晋阳义举的第二战役之胜。若非李世民坚持克敌,反对退守,义军将失去战机,历史或将改写。
   “围河东”战役中,义军在军事策略上又生分歧。裴寂主张必克河东,而后入关,以防腹背受敌。李世民则认为兵贵神速,应置河东郡于不顾,立即兵伐长安。后来的实践证明,李世民、李建成先入关,攻克长安,而河东守军屈突通眼见京师失陷,大势已去,只得投降归顺。
  
  文物集中国内少有
  
    从晋阳起兵前之策划,至义兵下长安而有天下,太原公子李世民的政治卓识与军事才能,窥一斑而见全貌矣。仅记其此段史事,以壮太原人物之声色。而太原,也没有辜负太原公子和“龙兴之地”的美名。
   太原,别称并州,古称晋阳,同时也称“龙城”。太原濒临汾河,三面环山,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建城历史的古都,“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历史古城。
   太原旅游资源丰富,悠久的历史给太原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较为著名的有晋祠、天龙山石窟、永祚寺、纯阳宫、崇善寺、窦大夫祠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
   名山、石窟、寺院、庙宇、湖泊、森林、温泉、溶洞、峡谷、河流、古建筑、古遗址、名人故居、历史文化纪念地、博物馆等旅游资源的丰富及高品质文物的集中,在国内也非常少有。
  
  晋祠园林华夏明珠
  
    太原市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 “晋祠”园林,称得上华夏文化的璀璨明珠。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及母后邑姜后而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为晋国宗祠。它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难老泉、侍女像、圣母像被誉为“晋祠三绝”。
   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园林建筑群,现存有三百年以上的建筑98座、塑像110尊、碑刻300块、铸造艺术品37尊,是集庄严壮观与清雅秀丽、宗祠祭祀建筑与自然山水完美结合的典范。
   晋祠有三大国宝建筑,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被国家文化部鉴定为国宝级建筑。献殿,建于金大定八年 (公元1168年),建造时没有使用一根钉子,完全由木头卯榫而成;鱼沼飞梁,建于北宋时期,是我国最早的十字形立交桥的雏形;圣母殿,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公元984年)。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保存着唐太宗李世民撰写的 “贞观宝翰”《晋祠铭并序》碑文,是现存最早的唯一完好的唐太宗行书碑。
  
  龙王泉水石窟称奇
  
    天龙山石窟位于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龙山腰。四周山峦起伏,山头龙王石洞泉水荡漾。石窟分布在天龙山东西两峰,东峰8窟,西峰13窟。各窟的开凿年代不一,自东魏至唐,历魏、齐、隋、唐四个朝代。以唐代最多,达15窟。石雕体态生动,刀法洗炼,具有丰富的质感。寺前蟠龙古松苍翠蔽日。
   天龙山亦名方山,海拔1700米。这里风光秀丽,历史上曾是北齐皇帝高洋之父高欢的避暑宫。窟龛分布于东西两峰的南坡,始建于东魏,以后经历了北齐、隋、唐、五代,共有25个洞窟。属灰白色砂岩,易雕凿也易风化。其中,东峰12窟、西峰13窟。
   隋代仅有的一窟,保存着有名的“开皇石室铭”。晋阳在唐代是别都,因而天龙山唐代开凿最多,达15座,以第9窟“漫山阁”为代表。这是一座上下两层的大窟,上层有8米高的弥勒佛倚坐像,下层以6米高的十一面观音像居中,左右分别为乘象的普贤和骑狮的文殊,造像丰腴、优雅,手法细腻。
   天龙山造像的艺术水平在同时代其他石窟之上,生动显示了石窟艺术由北朝向隋唐转化的进程。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