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活动 增强服务乡村责任感
本报记者 陈彤
近日,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探晋·溯源”乡村振兴青苗团深入大同市天镇县谷前堡镇开展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走进阎秀峰家风纪念馆,领队张晓宁化身党史讲解员,生动讲述了老一辈共产党人严格治家的家风故事,并带领预备党员庄严宣誓,铿锵誓言回荡在展厅。
在李二口村红色教育基地,团队成员通过研读文献,从王振翼等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中深刻体悟革命精神的丰富内涵,从早期革命活动的艰辛探索,到面对考验时的坚定不屈,先辈们用生命书写的革命历程让“为信仰奋斗”的精神具象化。
走进慈云寺,讲解员为团队成员细致解析了各建筑的斗拱结构、雕刻纹饰,将千年岁月沉淀的营造智慧娓娓道来。从飞檐翘角的灵动曲线到梁柱交错的力学美学,团队成员捕捉到古建中蕴含的审美基因,提出将其转化为文创设计灵感,通过以斗拱为原型的拼图玩具、以雕刻纹样为元素的丝巾,让游客将文化记忆“打包带走”,让静态观赏变为动态传承。
在明长城遗址,团队成员沿着古老城墙向上攀登。这份体验让团队成员顿悟,文旅不应止于 “远眺”,更需 “深行”,让文旅体验从“看风景”升华为“悟精神”。
在大同长城博物馆,讲解员系统梳理长城的历史变迁与军事防御体系,从烽火台的预警机制到城墙的建筑工艺,让这段厚重历史变得脉络清晰。团队成员结合专业知识,提出“文旅数字地图”建议,将长城遗址、周边风光等文旅资源串联整合,既方便游客规划行程,又能通过数字化手段展现历史场景,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开辟创新路径,让古老长城在新时代焕发出别样活力。
据了解,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涵盖红色文化传承、历史文化探寻、乡村产业调研以及志愿服务多个方面。团队成员不仅深入了解了历史文化和乡村的现实需求,更在实践中锻炼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了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