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河千里研学 感悟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本报记者 郭丽菲 通讯员 顾乐轩 张安迪
近日,西南石油大学“晋善晋美,红心向党”暑期社会实践队及新能源与材料学院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生党支部深入山西革命老区,开展了以“铭记烽火岁月,激扬复兴伟力”为主题的红色研学实践活动。
跨越1200余公里,从四川盆地到三晋大地,青年学子们通过沉浸式体验、深度访谈与创新创作,在烽火印记中汲取精神伟力,解码红色基因的时代密码。
踏寻烽火印记 汲取奋进力量
首站抵达吕梁,在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一件件斑驳的文物仿佛将大家拉回到那段烽火岁月中。讲解员用浓郁的兴县方言唱起当地歌谣 “铁蛋蛋,石蛋蛋,当中有个圆眼眼……拉线留外边,鬼子来‘扫荡’,送他上西天。”生动再现了当年“没有枪没有炮,我们自己造”的智慧与坚韧。“这些简陋的武器,是革命先辈在最艰苦条件下不屈斗争精神的直接证明,它传递的是最纯粹的斗争意志。”实践队队长张安迪深受震撼。
转战平型关大捷纪念馆,300余件展品记录着那场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神话的伟大胜利。2023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生党支部入党积极分子彭柯琦的目光被烈士张文松 (八路军第115师独立团一营政治教导员)生前的一个皮挎包深深吸引。平型关战斗前夕,张文松将挎包托付给当地儿童团团长孟德海保管,几天后在驿马岭阻击战中英勇牺牲。“这不是一件普通的遗物,”彭柯琦说,“它承载着一名战士对未来的托付,凝结着百姓对子弟兵最朴素的守护,是军民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具象化载体,更是中国抗战精神的精髓所在。”
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一双磨损严重、浸染着暗红血痕的草鞋令全体人员肃然起敬。这是年仅24岁便壮烈牺牲的叶成焕烈士留下的最后印记。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生党支部书记、实践队指导教师杨垸钦动情地说:“凝视这双草鞋,仿佛看到无数先烈穿着它,跋涉于枪林弹雨中,用鲜血和生命蹚出了民族独立之路。今天,我们青年一代更需铭记,要脚踏实地,走好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新长征路。”
对话历史回响 致敬革命先烈
研学实践远不止于“看”。大家通过深度访谈、专题座谈、实地调研、沉浸式体验等多种形式,力求与历史深度对话,感悟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在吕梁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大家采访了资深讲解员。讲解员对 “对党忠诚、无私奉献、敢于斗争”的吕梁精神内涵进行了深刻阐释,她强调:“红色历史绝非冰冷的文字记录,它是熊熊燃烧、需要代代接力传递的精神火炬。”这掷地有声的话语,瞬间点燃了在场青年学子心中的使命感与担当意识。
在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大家结合沙盘详细复盘了惊心动魄的乔沟战役。“只有真正站在这片浸染着先烈热血的土地上,才能深切体悟课本上‘平型关大捷’五个字背后的伟大意义。”实践队队员周晓羽在调研日记中写道。
参观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时,展厅中响起《我们在太行山上》的雄壮旋律,大家不约而同低声合唱,表达对先辈的无限敬仰。随后,大家与该馆资深讲解员暴美霞进行了深入座谈,就如何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红色教育形式、增强历史叙事的感染力等议题展开了热烈交流与经验分享。
在百团大战纪念馆,大家架起摄像机,现场录制微党课,将对英雄的崇敬与历史的思考融入一帧帧影像中。
实践过程中,各纪念馆、团灵丘县委等为实践团队的调研和微党课创作等给予了高度支持,充分发挥属地资源优势,主动对接实践需求,提供场地保障、专业讲解、座谈交流等。
此次山西红色研学实践不仅实现了在“行走+宣讲+浸润”的模式中,深化青年一代对抗战精神的时代诠释,让青年在“以讲促知、以赛促学、以践促行、以炼促能”中汲取奋进力量,架起了连接四川与山西的“红色文化桥梁”。据悉,此次活动的实践成果将通过“线上微党课展播+线下理论宣讲”多渠道辐射四川高校师生,赋能红色资源跨地域创新传播,为新时代青年开展研学实践、文化交流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