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7月30日

青春筑梦育新苗陪伴成长显担当


  本报记者 刘琴 见习记者 路诗洁
  
  7月21日,电子科技大学暑期支教团实践成果汇报会在长治市沁县东风小学校举行。这场 “青春与成长的双向奔赴”不仅是支教团两周陪伴成果的集中展示,更见证了青年学子以实践诠释担当,让青春之花绽放在基层教育沃土上的动人历程。
  汇报会伊始,大屏幕上播放的支教纪念照片,瞬间将现场氛围感拉满。照片中,支教团成员在课堂上俯身指导的专注、课间与孩子们追逐欢笑的活力、实验室里陪孩子们探索科学奥秘的耐心;孩子们从羞涩躲闪到主动举手的转变、从怯于表达到手绘感谢卡的真诚……每一帧画面都是“青春支教”的生动注脚。会场四周悬挂着孩子们创作的画作、手工作品,这些带着温度的“成果”,无声却有力地致敬着支教团成员的点滴付出。
  现场展示环节打开了 “青春实践答卷”。孩子们有的演示支教中学到的科学小实验,有的朗诵新学的诗歌,举手投足间展现的自信,正是支教团成员“教会知识,更教会勇敢”的生动体现。学生代表发言时难掩雀跃:“电子科大的哥哥姐姐不仅教我们很多科学小知识,还告诉我们‘好奇就是最好的老师’。现在,我每天都想发现新东西!”稚嫩的话语里,藏着支教团播下的“探索欲”种子。
  家长代表的分享更添真切:“以前孩子回家总说‘没什么好说的’,现在每天追着讲‘老师带我们做了彩虹雨、彩色喷泉这些实验’,眼里满是光,这就是最好的变化。”孩子们从“沉默”到“发光”,是支教团成员用耐心与创意点亮的成长光芒。
  支教团教师李香凝的汇报成为最扎实的“实践总结”。她回顾了精心设计的课程:从“趣味科学课”到“表达训练营”,从“手工创作”到“体验编程”,每一门课都彰显着“因材施教”的用心。屏幕上滚动播放的课堂视频、孩子们从“涂鸦”到“创作”的作品对比,清晰呈现出看得见的“成长轨迹”。“能陪孩子们慢慢变勇敢、变自信,这是我们最大的收获。”李香凝说。
  颁奖与纪念环节暖意融融。教师蔡岳伸为“科学之星”“成长之星”颁奖时,孩子们紧攥奖状的手和脸上骄傲的笑容,是被肯定的喜悦;支教团向学校赠送的书籍、文具,扉页上“愿你们永远保持好奇”的寄语饱含期许;而孩子们回赠的感谢卡、手工作品,一笔一画都是“双向珍惜”的见证,这场实践虽已收官,情谊却刚刚开始。
  当支教团成员与全体小学生合唱《少年》时,清亮歌声中满是青春力量。“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既是支教团“初心不改”的写照,也是送给孩子们的成长寄语:永远像少年般,对世界保持热爱与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