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青年脉搏 传播“后浪”之声
田璐(编辑中心编辑 80后 入职17年)
六十载春秋流转,《山西青年报》报头的墨痕历久弥新。
60年前,毛泽东同志亲笔为本报题写报头。60年来,在这5个大气磅礴的大字感召下,山青报人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正是源于领袖精神指引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殷殷期冀,我们才能始终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
身为80后编辑,深耕共青团版面的同时,更要有较强的思想政治觉悟,熟知共青团各相关部门的职能,了解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特点和重点。这样才能在面对海量、重复、单调的各类会议、活动讯息时,从中找到各自的亮点,通过不同版块的输出,让广大青年读者真切地明白“什么是共青团”“共青团是干什么的”“有需要就找共青团”。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2022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时,为全面回顾共青团的光辉历程,记录团员和青年在学习、成长、奉献中的青春足迹,本报携手中央团校中国青年运动史料研究中心及“触摸团史”微信公众号,共同推出了“永不消逝的激情岁月——100件(组)实物中的共青团史”专栏。
作为该专栏编辑,我与专栏作者李明龙老师反复推敲文字、认真构思版式,借助报纸这样富有时代意义的载体,让100件(组)珍贵实物“活”了起来,深入展现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百年的青春奋斗史。
在此过程中,作者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及收藏团史史料的一腔热忱,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体会到,编辑不是简单的修改稿件,而是像艺术家那样精雕细琢,要为稿件增添灵魂和魅力。同时,让我深刻了解了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群团组织——共青团的光辉历史,而在这段历史的长河中,《山西青年报》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作为青年报的一员,倍感荣幸;作为共青团版面的编辑,深感责任重大。
深夜的编辑部,键盘声里仿佛裹挟着六十载光阴的回响。六十甲子,正是“闯的年纪”。作为媒体人,我们还要见证许多许多的“名场面”。而作为青年编辑,必将在领袖精神的感召下,更加坚定地坚持办报理念,更加鲜明地坚守秉持团报属性,精准捕捉青年脉搏,让版面成为青年读者获取力量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