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7月14日

以青春脚步丈量乡村振兴之路


  本报记者 赵云云 通讯员 赵佳婧 王晶
  
  近日,在共青团大宁县委的大力支持下,山西电子科技学院组织75名师生赴临汾市大宁县开展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实地走访、人物访谈、影像记录、教育帮扶为抓手,全方位探寻红色文化根脉、产业发展路径与乡村振兴密码,用青春脚步丈量乡土大地,以实践行动诠释责任担当,让青春在服务基层、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绽放光彩。
  
  追溯红色根脉 汲取奋进力量
  
  实践团队聚焦红色文化传承,在该县曲峨镇道教村党员教育实践中心重温入党誓词,于党史馆、红色基因传承馆中追溯本地先烈的革命足迹,深刻感悟革命精神的地域根脉。走进房普明故居与道教红色文化村,团队成员系统了解了大宁县“六个一”红色振兴工程的创新实践,见证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的生动探索。
  在太古镇乐堂村,“摩托医生”贺星龙25年扎根乡村、服务4000余名村民的事迹,让团队成员深受触动。他以平凡坚守诠释“责任”与“奉献”的深刻内涵,为青年学子树立了精神标杆,也让大家深刻理解到“为民服务”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意义。
  
  聚焦产业振兴 探寻发展密码
  
  实践团队深入考察了乡村产业振兴成果。
  在昕水镇罗曲村宁脆果业,现代化分选流水线与智能管理系统展现了“品牌农业”的精细化发展逻辑,科技赋能农业的活力令人振奋;三多乡川庄村昕宗酒业的全流程酿造工艺,演绎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创新,彰显了非遗产业化的潜力。
  从川庄村“产业+生态”双驱动模式到罗曲村“庭院经济+光伏产业”协同路径,实践团队切实感受到党建引领下乡村振兴的坚实步伐,对“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深耕基层调研 捕捉民生温度
  
  实践团队深入太德乡多个村庄,开展了实地调研与入户访谈。
  走访村民家庭,围绕“生活水平提升变化”“特色种植业发展”等问题进行细致交流,重点了解苹果、桃子、玉米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经验与收益情况;专访村干部,就村庄管理、宁脆苹果种植推广、基层治理现状等展开深度探讨,收集了丰富的一手资料。
  为拓宽覆盖面,团队成员还走访了太德乡的6个行政村,全面了解各村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服务等方面的实际状况,细致记录村容村貌、环境整治、公共服务等情况。调研结束后,集中整理影像资料、访谈记录和问卷,分工推进剪辑、日志撰写与归档,以严谨态度夯实调研成果基础。
  
  活化文化资源 践行助农使命
  
  在太古镇岭上村及周边,实践团队开展了文化实践与助农调研。
  探访“笊篱古寨”的明朝石窑、石磨等遗迹,在黄河仙子祠聆听民间传说,于历史肌理中触摸乡土文化温度;深入田间参与西瓜采摘、葵花种植;走进百亩苹果园学习科学管理技术,在劳作中体会农耕文化底蕴与产业活力。
  实践团队还考察了桑峨村的 “文旅融合”项目、越野赛的“以赛促旅”模式;协助徐家垛村盘活闲置资产,发展蜜蜂养殖;探索“文化赋能+产业增效”路径;与村民共包特色饺子,让青春力量与乡土温情深度交融。
  
  校地协同发力 共谱振兴新篇
  
  在县城向阳、幸福、宁源、昕荣四个社区,实践团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暑期助学活动。
  实践团队通过科学实验、手工创作、“我的家乡大宁”主题活动等形式,为100余名儿童打造了充满知识与欢乐的课堂。
  在府前广场举办的成果展示会上,手势舞表演、作品展览、趣味通关游戏等环节精彩纷呈,累计展出200余件手工作品,开展了10余场科学实验,成为青春助力乡村教育的生动注脚。
  大宁县县长王志华表示,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县校合作的良好开端,期待学子们将学识融入大宁发展实践,县政府将全力支持校地协同,也希望师生持续关注大宁、服务大宁,成为乡村振兴的见证者与推动者。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以“红色传承+产业调研”双线并行,为师生搭建了“知行合一”的实践平台,让青年学子在触摸历史中强化使命担当,在见证振兴中明晰奋斗方向。未来,山西电子科技学院将深化校地合作,引导更多青年学子以专业所长赋能乡村振兴,用青春热血在时代发展画卷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