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1年11月18日

太原文旅赋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效用突出

  本报记者 陈晓凌
  
   11月17日,太原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太原文化和旅游赋能小康社会建设的相关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太原立足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全方位推动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文艺创作繁荣兴盛,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成效明显,文化引领风尚、以文化人、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有效发挥。旅游产品供给不断丰富,项目建设扎实推进,设施配套持续改善,群众文化自信更加坚定、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太原文旅赋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效用突出。
  
  “扶智”“扶志”引导脱贫
  
   “以文化‘扶智’‘扶志’,以优秀文化产品鼓励引导群众立志脱贫,以特色文化产业带动促进群众致富。”会上,太原市文旅局党组成员、三级调研员张建斌介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太原文化旅游将助力贫困地区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纳入整体工作布局。2017年以来,每年开展“太原市免费送戏下乡”,截至2021年10月31日,共演出6316场,惠及观众达数百万人次。同时,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太原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共拥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设施面积101699平方米。
   此外,发挥旅游在扶贫领域的天然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加大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和“三个人家”培育力度。据了解,太原现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山西省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9个、旅游扶贫示范村11个、“黄河人家、太行人家”21家,成为精准扶贫的典范。
  
  多种文化食粮增强自信
  
   多年来,太原致力挖掘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的本土文化,打造优秀原创剧目,走出了一条艺术创新之路,涌现出了一批文艺精品,多部优秀作品荣获国家级、省级荣誉。同时,开展送戏下乡,年均1263场,共6316场,让群众在畅享艺术大餐的同时,振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气神。另外,实施“五个一批”群众文化惠民工程,年均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21538场次。
   不仅如此,太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也进一步完善。太原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5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60项,实现了分级保护的目标。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5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36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延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许多非遗产品进入百姓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广泛传承弘扬,全社会文化自信不断增强。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添动能
  
   在旅游业方面,太原持续推动晋祠—天龙山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丰富产品业态。同时,围绕“西山生态文化、汾河历史文化、千年府城文旅”三大旅游板块,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全力推动大景区及配套设施建设。太山、天龙山、晋商博物院、晋阳湖公园、太原植物园、太原动物园、太原古县城、晋阳里、太原方特、双塔公园、钟楼街、五一广场等一批景区景点建成或完成提升改造并对外开放,形成文旅资源产品矩阵,每一处都成为网红景点和市民游客打卡地。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得到重塑性优化。
   “旅游+”“+旅游”蓬勃发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工业旅游、研学旅游等不断涌现,一批新业态成为省级旅游示范基地(区)。太原清徐县、阳曲县、晋源区正积极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其中阳曲县、晋源区已通过省级初审验收。建成了全长129.5公里的东西山旅游公路,75公里的滨河自行车专用道,汾河公园三期、四期全面建成,形成全长43公里的汾河景观长廊,“晋阳古八景”的“汾河晚渡”“烈石寒泉”古景新颜,山光凝翠,川容如画,锦绣太原美景再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添动能。
   张建斌表示,太原将以建设国际知名文化旅游休闲目的地为目标,多出精品力作,讲好“太原故事”。为群众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粮。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方位推动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太原高质量转型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p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