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1年09月13日
【山西人游山西 山西人爱山西】之黄河风光“晋”情出游

沿黄金廊道寻秋韵 大河文明等着你

  本报记者 田璐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黄河,是山西独特的资源优势,是山西深厚文化底蕴的依托,是山西正在全力塑造的旅游新品牌。近年来,我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打响“黄河之魂在山西”品牌,多渠道搭建世界大河流域沟通合作桥梁,促进大河文明交流互鉴、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和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晋西第一门户”——孟门古渡、《关雎》发源地——吴王古渡、黄河上最大渡口——风陵渡……在三晋大地上,黄河描绘出波澜壮阔的美景,谱写了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秋意正浓,沿着黄河古渡走走停停,与母亲河来一次亲密接触。
  
  孟门古渡 晋西第一门户
  
    从孟门古渡乘坐游艇,体验黄河的怒潮;置身千年古镇,感受黄河文化的厚重。
   在吕梁市柳林县的黄河东岸,是大禹治水之 “黄河第一门”、“九曲黄河第二镇”,与娘子关齐名的“晋西第一门户”孟门镇,明清时期,晋商水旱码头孟门古渡所在地。
   孟门古渡的黄河岸畔,有一座南山。山脊有一座古刹,名为南山寺。据记载,南山寺前身为孟门道院,建造于周穆王时代,东汉扩建为寺院。寺院西厢墙壁上有清代嘉庆年间的石碣,刻有南山寺十大美景。
   南山寺东南面的巨石上生长着一株20余年树龄的神柏,根系深扎于巨石的细缝中,而整个巨石却是完好的,这在当地为一奇景。此外,“黄河晚波”“孟门烟雨”,作为“南山十景”的两景,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
  
  禹门古渡 大禹治水凿“龙门”
  
    “连山忽断禹门开,中有黄河滚滚来。”明代诗人薛瑄的散文《游龙门记》,描述了连绵起伏的龙门山忽然中断,禹门豁然敞开的情景。
   在运城河津市西北处,晋陕两省交界处有一处名为“禹门”的古渡。古渡原名“龙门”,相传是大禹为了疏导河流所凿。人们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功德,将“龙门”改为“禹门”。
   现在禹门一带,不仅有大禹当年凿山疏河的遗迹,还有众多美妙的传说。有大鹏鸟指点迷津的“错开河”,有大禹指挥凿山工的“禹王洞”,还有王母娘娘化作老妇烧米汤的“米汤庵”。
   当年,在禹门渡口的两块巨石上,还曾分别矗立着两座气势恢宏的庙宇,在晋为“东禹庙”,在陕为“西禹庙”。旧时,两座庙宇形成了独特的龙门景观,成为了河津著名八景之一。可惜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两座庙宇毁于战火,成为了永远的传说。
   如今的禹门古渡,旧貌换新颜。当年的大禹庙废墟上建起了机灌站;拦洪大坝将昔日的黄沙滩变成了千顷良田;黄河两岸建起的铁索桥、公路桥、铁路桥,犹如长虹悬挂东西两山,蔚为壮观。
  
  吴王古渡《关雎》发源地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首篇《关雎》中优美词句描绘的地方,就是四大古渡之一的吴王古渡。
   吴王古渡南起东张镇夹马口村,北至角杯乡吴王村,是依托和利用黄河景观、黄土沟壑地貌、历史文化、当地风俗民情等资源,开发建设的一处集休闲度假、游乐参与为一体的,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旅游风景区。《关雎》中的“在河之洲”,说的就是吴王渡与对岸夏阳川之间的“河之洲”。相传,周文王与妃子太姒就是在此一见钟情的。
   据有关资料记载,吴王古渡由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所建。三家分晋后,这片土地划入魏国版图。韩信曾在此摆兵布阵,一举攻下魏国重镇安邑,为刘邦一统江山立下汗马功劳。至今,河畔上还屹立着韩信的塑像,被称为“点将台”。
   明清两代,吴王古渡是沟通陕北、西北与晋南之间的大码头;抗战时期,日军投入重兵争夺吴王古渡,企图以此为突破口,打通直入陕北的通道……
   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吴王古渡,历经多少兴衰,如今依旧常在。
  
  蒲津古渡 四尊铁牛“世界之最”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朝才子王之涣游蒲州时,写下了《登鹳雀楼》的不朽诗篇。
   蒲州,作为关中的侧门,位居潼关背后,被称为“河东、河北陆道进入关中之第一锁钥”。蒲津古渡位于蒲州城西门外的黄河东岸,自古以来是秦晋之交通要冲,历史上有很多朝代在这里修造过浮桥。
   1988年、1991年,考古学家对蒲津古渡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勘探和科学发掘。根据发掘,在靠近当时的河岸处发现了一道曲拱梯形石堤,紧靠石堤处发现了四尊铁牛、四个铁人、两座铁山、三个铁墩、六根铁柱,其中四尊铁牛被誉为“世界之最”。
   蒲津古渡东与《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普救寺相依,西与全国四大名楼之首的鹳雀楼相望,所以东西两处的景点也是游客必去的地方。
  
  风陵古渡 一见杨过误终身
  
   对于金庸迷来说,对《神雕侠侣》中的“风陵夜话”绝不陌生。“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风陵古渡,不仅是郭襄与杨过邂逅的地方,还是通往华北、西北、西南和中原大地的咽喉要道。
   风陵古渡位于运城市芮城县,处于黄河东转的拐角上,自古是黄河上最大的渡口。这里地理位置独特,交通便捷,三河交汇(黄河、渭河、洛河)、三省交界(山西、陕西、河南)、三路共通(铁通、公路、水路)、三桥飞架(铁路桥、公路桥、高架桥)。
   风陵古渡的景观举世闻名。黄河在此由北向东拐了一个九十度的大弯,向东奔向大海。河床开阔,洪涛金波,一望无际。西为潼关,东是中条山,重关危峡,景色秀丽而壮观。
   风陵古渡以东的黄河岸边,有一处与函谷关隔河相望的圣天湖,被誉为“山西河流湿地的典范”“中原黄河湿地的明珠”。秋季赏荷是圣天湖的一大看点。湖中生长有2000余亩的红莲和白莲,红白相间,相映成辉,引人入胜。
  
  大禹古渡 台阶滴水声罕见
  
    坐落在运城市芮城县东南处的神柏峪内的大禹古渡,是历史上久负盛名的古渡。
   古老的合林寺、巍峨的禹王大殿、高大的水官大禹神像,反映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水利发展时代缩影的宏大的引黄高灌工程。豪华舒适别具特色的黄河游气垫客船,有大禹古渡标志之称的数千年神柏,加之美丽的传说,深深地吸引着游客。
   最为称奇的要数禹王庙的滴水台阶。滴水台阶位于山门与过殿之间,共106级,又名“长寿路”。若有人登台阶,无论是台阶上方或下方的人都会听到类似鱼儿或青蛙跳水的“扑通”声。为了解开谜团,景区专门邀请了清华大学声学专家在此做了实地勘测。经检测,此现象源于一种特殊的声学波动现象,被称为“倏逝波”,实属罕见,与墨西哥玛雅金字塔的“雨滴奇声”有异曲同工的效果。之所以说它奇,除了会发声外,更重要的是事先并专门设计,完全是建成之后被偶然发现的。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的畅通,必将使位居黄河大拐弯处的芮城,成为大黄河旅游带一个重要的驿站和文化地标符号。
  
  茅津古渡 秋日晚渡醉人心
  
    从晋南到河南有一条捷径,是万里黄河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古渡口,与风陵古渡、大禹古渡并称为“黄河三大古渡”,这就是有“铁码头”之称的茅津古渡。茅津古渡地势险要,历史悠久,风景秀丽,水天一色。
   茅津古渡位于运城市平陆县南茅津村,南岸为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会兴镇,因古代茅族居此而得名。古渡设渡时间最早,可以推到商代,历史上一直是运城盐运航道,也是三晋出入河南及南方诸省的门户,又是“三晋屏藩”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秋季,是欣赏“茅津晚渡”的最佳季节。夕阳西下,落日余晖,一轮红日染红了天,不知道有多少摄影爱好者为它按下了快门。
   初秋时节,摆脱城市的喧嚣,一路沿着山西的黄河古渡,远眺沿岸的黄河古栈道,听当地人讲述黄河古渡的故事,欣赏黄河两岸的秋韵。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