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8年11月23日

父子两代“行医人”村民健康“守护神”

  本报记者 刘琴 通讯员 秦风明
   这是一户特殊的农村家庭,父子两代同为 “行医人”。40年前,父亲坚持服务于偏远的乡村卫生事业,从未间断;40年后,他把心爱的儿子从城市拉回乡村,接过他未完成的事业。他们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济世情怀,用深情的付出和热情的服务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他们,就是山西省壶关县店上镇寨里村陈保龙父子。
  病人的感激是医生荣耀
   寨里村位于店上镇东北30公里处。过去,由于这里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村民们自嘲的说:莫患病,患病无人医。
   1976年,作为村里一名“文化人”的陈保龙,经上级卫生部门指定成为这个村的卫生员。这一干,就是40多年。
   为了把这份工作做好,陈保龙认真向县里来下乡的医生们学习常用的医疗、卫生防疫常识,学习农村中常见病、多发病、季节性疾病以及流行性疾病的防治知识和处置方法,并在实践中摸索、积累和运用。认真研究医学技术,通宵未眠是常有的事。为了学针灸,他不知在自己身上扎了多少针,遭了多少罪,才练就了今天的手到病除。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由于农村卫生条件落后,麻疹、大脑炎、结核等疫情常在农村肆虐,为了提高村民的免疫能力和健康预防意识,陈保龙夜以继日地做好村民预防工作。除了按照上级卫生部门的指导开展诊疗工作,他十分注重学习,翻看医书,请教同行,探寻为百姓治病的良方,把一个个经过实践的土方法送给百姓,使村民们改变了以往那种“生死由命,预防多此一举”的错误观念。
   几十年间,陈保龙不知治好了多少山民的疾病,免费送医送药、上门问诊的次数更是多到数不清。可是,当他看到关帝村一位小儿麻痹症患者在自己坚持了八年治疗后,如今已经娶妻生子过得很好时,心里特别知足,“因为我做了一件应该做的事,尽了一个乡村医生应尽的职责。”他说,病人的感激是医生的最大荣耀。
   其间,陈保龙既可以到城市去发展,又可以到店上中心医院拿起铁饭碗,可看到村民期盼的目光,他始终踏踏实实地辗转南岭和寨里两个村做他的乡村医生。他说:“看到乡亲们备受病痛折磨,因处置不及时而延误病情,因救治不及时而离世时,我的心中就有一种说不出的酸楚和哀伤。古人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做的不就是这种好事吗?”
   几十年弹指一挥间,陈保龙在乡村医生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从满头青丝干到鬓发斑白,直至2011年因劳累过度得了脑梗塞,才不得不从医疗一线退下来。
   “如今丈夫一月只领着100元的退休金,还不够他吃5天的药,但他从不后悔,这不,病情稍有好转,就又开始下床帮儿子行医看病。”妻子申建英心疼地说。
  一心一意守护百姓安康
   和父亲一样,现年41岁的陈永亮在乡村医生的岗位上已经干了21年,而且从没动过改行的心思。
   陈永亮说,小时候他对父亲的印象很模糊,只记得父亲常年都在村医疗点工作,家里大事小情全是母亲操劳。等他中专毕业再回家时,几乎成了“陌生人”。那时他还不理解,父亲不辞辛苦也要守护的到底是什么?长大后,陈永亮渐渐明白,“乡村医生”是怎样的一个职业,而作为乡村医生的父亲,正是用他的辛勤付出守护着全村人的身体健康和家家户户的幸福生活。
   受到父亲的影响,在填报志愿时,陈永亮也走上了学医之路。做医生不能老走“野路子”,得接受正规教育。1997年,陈永亮长治卫校毕业后,在长治市和平医院实习3年,县医院1年,专攻中西医结合,拿回了红彤彤的文凭。从此,村里又多了一名医生。为了与父亲区别开来,乡亲们常叫他“小陈医生”。
   陈氏父子行医的时间加起来已有60多年,治过的病人不计其数,行医过程中的故事也不少。
   鲍贵书是附近关帝村人,平常有病痛都来陈医生这看。“这里的药总比别的诊所便宜1-2块。我咳嗽,他给开了5块钱的药;我弟弟身体不舒服,他琢磨半天,开了8块的药方子。一共13块钱。”不过,他也担心,现在13块钱能买个啥?对此,陈永亮憨厚地咧嘴一笑:“乡村医生,要是发病人的财,是没良心的事情哩!”
   很多村民都说,陈永亮一家是村里人的福分。大家喜欢陈永亮父子,不仅因为吃他的药便宜,而且服务态度特别好。本村的刘书英老人患肾衰竭和肝硬化等病,去年5月医院就下了病危通知书,让其回家保守治疗,陈永亮经常登门去看她,每次都耐心地询问她吃过什么药,身体感觉咋样,再给她把把脉,抓些中草药,叮嘱她服药的注意事项。如今老人逢人便说:“我能活到现在,多亏了小陈医生,他比我儿女还要亲呢!”
  再忙再累也保证随叫随到
   近年来,随着村卫生所预防保健和诊疗服务工作越来越规范,特别是乡镇22项服务的启动,陈永亮感觉工作更忙了,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如今他负责的寨里村和关帝村共计600多户、1500多口人的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和诊疗任务,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管理,30岁以上育龄妇女的疾病筛查,12周岁以内儿童的疾病预防保健,这些工作让他每天都忙到夜里很晚,十分劳累。即便如此,只要村民一声呼唤,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他从不推辞,随叫随到。
   “其实,我们就像乡亲们的家庭医生,只要他们需要,我们都会立刻赶过去。”陈永亮说,他的手机一天24小时开机,村民凌晨两三点打来电话求助,他也二话不说穿衣出诊。
   几十年的行医路,父子二人出诊无数次,但从来没有向村民收过一分钱的出诊费,遇到那些家庭困难的村民,他们连药也一并送给村民。因此,父子二人在广大村民中有着极好的口碑和人缘,成为了享誉四乡八村的民医,他们的家庭更是被当地多次评为“十星级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等荣誉称号。
   目前,陈保龙身体恢复良好,他正着手准备将40年来的从医经历以及遇到的一些疑难杂症等记录下来,整理成册,给儿子从医提供一些经验,更好地为乡亲服务。
   虽然工作很辛苦,收入也不高,但陈永亮心甘情愿。“看到村民健康的生活劳作,治疗后的老人得到康复,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一年比一年好转,我心里特别地高兴,乡亲们的健康永远是我最大的幸福。”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