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7年07月21日

平定紫砂 百年民国瑰宝

  本报记者王丽娟
  “平定紫砂制作技艺被评为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月17日,平定紫砂制作艺人张文泽在自己的微信圈里秀产品时说。
   平定紫砂制作技艺是2012年年初张文泽在收藏中偶然发现的。通过其一年的努力,多次试验,成功恢复了民国时期炉钧釉瓷器烧制技艺。
   炉钧釉瓷器属清雍正时期景德镇创烧的一种低温釉瓷器。它的最大特色是釉面上有不同程度的垂流效果。1915年,技术经过改良大获成功,带动了当地的紫砂业发展,民国时进入鼎盛时期,成为一项民国瑰宝。
  历史
  南北融合
   平定县位于山西省中部东侧,境内多山石、沙砾和土石,盛产无烟煤、高铝土、紫砂陶土等,矿产资源丰富,是紫砂烧制中的基础资源,这里素有“砂器之乡”的美称。元末,平定北乡就有瓷窑,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发展到10余座,平定窑是山西四大“土贡窑”之一。
   据《平定吏治纪要》记载,辛亥革命后,平定县官朱子钦大力发展陶业,使得紫砂一度成为平定砂器的主流。在其升任冀宁道尹后,将改良平定传统陶业的事业,委托给继任者吉廷彦。接手后的吉廷彦认为“平定各种砂壶虽已形式改观,然终不脱瓦缶旧容,参列时品,总觉形秽”,便从江苏宜兴邀请名师来平定指导烧制紫砂器,利用山西原材料和窑炉烧制成了既有山西特点,又不失紫砂风格的陶器。
   当时的吴云根、李宝珍等紫砂名手,相继到平定传授技艺。1963年,大峪瓷厂再次从宜兴聘请“紫砂七老”之一顾景舟的得意弟子吴亚萍、蒋祖良、沈志强、丁剑锋、许和生等宜兴紫砂大师来指导平定紫砂工艺。
   《阳泉市志》有记载道:“民国3年,作为儒雅之乡的平定,筹建平民工厂制作高级紫砂器皿,并从江苏请来名师,将南北陶瓷的风格汇聚一处,研制出装饰花瓶、高级日用陶瓷等高档产品。由于其工艺精湛,曾送京展出,使平定陶瓷名震一时。”
   随着平定紫砂工艺的发展进步,更多热爱紫砂工艺的制作者参与进来。1984年,苇池紫砂厂邀请宜兴董亚芳女士等4大名师参与平定紫砂工艺制造,后期还培养出了张宝珠、王满堂及张文泽等一批批的优秀弟子。
  复烧
  重现“江湖”
  工艺
  独具特色
   民国时期,吴云根等人按照平定县当地的杨树、槐树等形状,对宜兴原有的梅花桩仿根系紫砂器进行改良,制作了一批既有观赏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平定特色紫砂仿根雕工艺制品。有别于宜兴紫砂采用堆塑法制作的仿生系列,这些仿根雕制品触手细腻坚实,雕刻线条犀利流畅,器型朴实雅致。紫砂挂炉钧釉独有的紫砂作品,在烧制工艺上有别于宜兴,主要利用平定丰富的煤炭资源,用炭火烧制。
   制作紫砂器具,首要的就是紫砂矿采集。一般由3-5人带着工具到老坑口,用镐刨出紫砂石头,再把采集的紫砂石头平铺在向阳的院落里,每天定时喷水,使得矿石每天在太阳下风化变小,直至变成直径1-2厘米的小块。
   矿石被晾晒风化后,下一步就是粉碎矿石。用石锤或传统石磨,把小石块粉碎成更小的颗粒粉状物质,收集起来。用筛子过筛,把不合格的矿石块重新研磨。
   接下来就是制作,把紫砂泥和水以1∶1.5的比例搅拌在一起,放在阴凉的水缸中,静放几个月,甚至几年。渐渐地,把水缸上层的水淘去,舍去水缸底层有杂质的泥土,取中间泥状物质放在青石板上,人工用木手锤反复敲打,直到泥有胶性,再把制好的泥用熟料密封存放在阴凉避光的地方陈化。
   这时,可以使用北方传统技艺,用树枝和工具,将陈泥加工成各种手工工艺品等。随后,把制作好的工艺品,轻轻放在阴凉避风的地方,自然慢慢干燥,确保不开裂、不变形。
   制作工艺中,最难的一项就是烧制。晾干的工艺品轻轻端入窑堂里,用1150的火缓慢加热,直到达到理想温度,一个完美的紫砂器具就烧制完成了。
  现状
  后继乏人
   现在,平定紫砂工艺的制作已经在朝着工艺美术的方向发展,产品呈现了时代的元素。它不仅可与久居盛名的江苏宜兴紫砂媲美,还有自己独特的美术工艺方法,保留着炭窑烧造技艺,有“去粗留精,原矿附色”的特点,一度成为北方紫砂器的一枝独秀,炉钧釉更是少有的紫砂精品。
   经专家验证,平定紫砂作品以当地天然黏土作为原料,无任何化学有害物质,是纯天然环保制品,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可用于家具摆设,也可以用于餐具等。
   然而,平定紫砂工艺发展到现在,独特的工艺和文化还需要依靠经验积累、口传心授、分工操作、品种升级。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平定大峪瓷厂的倒闭,平定紫砂的制作艺人散落民间,传承人匮乏,老窑拆除,技艺得不到传承,平定紫砂工艺后继乏人。
   如今,张文泽等人虽复烧出了炉钧釉瓷器,但由于紫砂制作工序繁杂,创作者需有一定的美术基础,还必须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即使他愿意免费教,大多年轻人也不愿学。到目前为止,张文泽只有5个徒弟。他希望有更多的爱好者加入,一起把这门传统民间制作工艺传承下去。

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