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化学为笔 书写育人答卷
本报记者 陈晓平 文/图
从教9年来,忻州市第十中学青年教师武蕾始终扎根高中化学教学一线,用严谨的科学态度、生动的教学方法和温暖的育人情怀,成为学生眼中“会把化学讲活”的好老师。
从“受教者”到“施教者”
“我现在站在讲台上的样子,其实是在复刻我高中化学老师的模样。”武蕾告诉记者,高中时,她是个“化学学困生”,第一次月考化学成绩很不理想,一度想放弃这门学科。
“是化学老师没有放弃我。”武蕾说,当时,老师并没有批评她,而是每次课后都会询问她课堂内容听懂了没有,并耐心为她解答问题,还让她在课堂上帮忙完成示范实验。 “化学不是死记硬背公式,是能亲眼看到变化的。”跟着老师做实验,让武蕾感受到了化学的魅力,并在心中种下了“当化学老师”的种子。
高考填报志愿时,武蕾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师范院校的化学专业。大学期间,她不仅深耕专业知识,还主动到中小学实习,跟着资深教师学习课堂管理、教学设计。
2016年,武蕾入职忻州市第十中学。从最初站在讲台上直冒汗的“新手教师”到如今从容驾驭课堂、带学生进入目标大学的“骨干教师”,她用9年完成了从“受教者”到“施教者”的转变,也让当年心中的种子,长成能为学生遮风挡雨的“大树”。
小组式教学激活课堂活力
“很多学生觉得化学难,而沉闷的课堂氛围,会让这份‘难’变得更明显。”在武蕾看来,化学的魅力在于“看得见、摸得着”,更在于“能交流、能碰撞”。为了打破传统课堂的单向输出模式,她将小组式教学融入课堂,令课堂氛围焕然一新,她也成了学校化学教学领域的“骨干教师”。
武蕾根据学生的化学基础、性格特点,将全班分成8-10个小组,每组6-7人,设“组长”“记录员”“实验员”“发言人”等角色,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感。“以前上课是老师讲、我们听,遇到不懂的也不敢轻易举手;现在分成小组,大家一起讨论、一起做实验,反而敢说敢问了。”学生的话,道出了小组式教学的优势。在“化学与生活”主题课上,武蕾还让小组围绕“食品添加剂的利与弊”展开了辩论。
武蕾说,小组式教学不仅让学生从“被动听”变成“主动学”,更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有一次分析实验题,某个小组提出的解题思路更简洁,“这就是小组教学的价值,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而是学生的‘练兵场’”。
用爱点亮学生成长路
“每个学生都是一颗独特的‘原子’,需要不同的‘反应条件’才能发光。”武蕾说,作为老师,她的责任就是找到这些“条件”,用关爱和耐心陪伴学生走过成长的“关键期”。
“武老师不仅教我们化学,更教我们做人。”提到武蕾,学生淑媛的语气里满是感激。 高一刚入学时,该生因换了环境再加上与同学未处好关系,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化学成绩一度垫底。武蕾发现后,特意安排该生担任课代表,与其他课代表一起讨论化学题、收发同学作业等,为其创造机会与同学们多交流沟通。
“有一次,我发烧请假,等我返校后,武老师特意帮我补课。”淑媛说,正是这份关爱,让她重新振作了起来。高二下学期,她的化学成绩就冲进了班级前十。
这样的故事,在武蕾的教学生涯里还有很多:有学生新学期弄丢了教辅资料,她把自己的资料整理好及时送给学生;有学生考试失利哭鼻子,她陪着分析错题,还分享当年的经历,帮学生重建信心。
从教9年来,武蕾先后被评为学校“年度模范教师”“年度优秀教师”,2次在市级公开课示范活动中获奖。她不仅用爱心温暖学生,更用专业助力学生实现梦想。在她带的3届毕业生中,有多人因化学成绩优异被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高校录取。“看到学生在化学领域继续深耕,我比自己获奖还开心。”武蕾笑着说,每年教师节,她都会收到学生的祝福信息。
“作为教师,希望有更多学生因为我的课,爱上化学,甚至投身化学领域,为国家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她告诉记者,接下来,她会重点做两件事:一是深化教学研究,让课堂更有深度和广度;二是发挥“传帮带”作用,作为学校“青年教师成长营”的导师,将教学经验分享给更多年轻教师,帮助他们更快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