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融合育人模式 打造高校思政教育新路径
本报记者 王丽娟
以党建引领思政教育,以专业优势创新课堂模式,以美育教育承担社会责任,在公益项目双向奔赴过程中,培育青年学子的责任担当,实现思政教育从认知到认同、从理论到实践的有效转化。这是山西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创新性构建的“党建+专业+公益+思政”四维融合育人模式,为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探索出新的路径。
近日,该学院信息技术系学工党支部再次开展了“以物传情,让爱流动”关爱孤独症儿童文创义卖活动,用创意与爱心为孤独症儿童点亮希望之光。
开展志愿服务 培育学生责任担当
义卖活动现场,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精心制作了文创产品。在植物拓印区,他们将新鲜的花草巧妙地拓印在布料上,每一个图案都承载着自然的美好;手绘T恤区,画笔在纯白的T恤上勾勒出五彩斑斓的世界,充满童趣与想象力;漆扇、团扇制作区,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扇面上的图案精美绝伦;风铃制作区,一个个造型别致的风铃随风摇曳,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这些凝聚着青年学子心血的文创产品义卖所得善款将全部捐给太原市灵星社区服务中心。
“自2017年起,我们每年都组织师生走进山西方舟自闭症康复研究院(2022年更名为太原市灵星社区服务中心)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学生们走进这群 ‘灵星’中,体验观摩康复训练,与‘灵星’一起绘画、做游戏、做手工,深刻体会帮助他人的快乐,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该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八年来,该学院信息技术系学工党支部与太原市灵星社区服务中心建立结对帮扶关系,组织志愿者运用专业特长开展持续性、创新性志愿服务活动,助力孤独症儿童康复,惠及120余名孤独症儿童。团队成员由10余人,发展到覆盖全系、带动全院900余人参与。该模式在全院推广后,带动多个党支部开展类似的公益活动,形成了“党建引领、全员参与、共献爱心”的良好氛围。学生们在服务社会、奉献爱心的过程中,提升了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深化思政课程 打造“双课堂”育人体系
在深化思政课程方面,该学院将公益项目引入专业教学,创新打造了“价值引领+专业实践”“双课堂”育人体系,在实践教学中融入 “生命教育+社会关怀+文化自信”等思政元素。
开展“美育浸润行动”,通过植物拓印、手绘T恤等艺术创作,引导学生感悟自然之美、生命之善。组织学生开展“走进星星的孩子”体验活动,通过观摩康复训练、进行互动游戏等环节,促进学生与孤独症儿童的“零距离”交流。
建立“实践—反思—提升”机制,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分享会、实践感悟交流会等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同时,创新育人载体,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公益志愿服务深度融合。引入扎染、漆扇、团扇等非遗项目,聘请民间艺术家指导教学,让学生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升文化自信;开创“体验式公益”模式,面向校内外开展“大手拉小手”亲子公益体验活动,扩大公益影响力;构建“线下实践+线上传播”立体宣传格局,运用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记录活动过程,讲述公益故事,形成良好社会反响。
相较于传统课堂讲授中单向的知识传递,该模式将专业技能与公益需求有机结合,有效解决了“学用脱节”问题,使专业知识在实际应用中得到检验和提升;同时,将原本抽象的思政教育理论转化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行动,大大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专业教师通过参与活动积累了丰富的课程思政案例,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
此外,通过设立固定的志愿服务周期,形成规律性的帮扶活动;建立健全激励评价制度,将参与公益服务纳入学生评优评先考核体系;与街道社区、福利机构深度合作,建立稳定的共建关系。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的举措,让关爱特殊群体的公益实践真正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持续开展志愿服务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广大师生的社会责任感,真正实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