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为炬照前路 深耕教坛绽芳华
本报记者 刘琴
在长治市实验学校,王亚楠用“互动式教学”打破课堂边界,用“家校同心”编织成长纽带,用“实践课堂”点亮生命光华。
9年来,王亚楠以“微光”之力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理念,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师者如光,微以致远”的生动注脚。
以匠心筑梦 用创新赋能
2016年3月,初登讲台的王亚楠,在备课本的扉页写下:“让每一分钟课堂都生长出力量。”这句承诺,成为她教学路上的坐标。
面对课时有限与效率提升的矛盾,王亚楠带着打破常规的闯劲,在教材与课堂间架起创新之桥。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她抛出了“垃圾分类如何影响城市未来”的议题,让学生们通过小组辩论、数据调研构建认知。这种“在碰撞中求知”的方式,不仅让抽象知识变得可感可触,更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为了让每节课都精准高效,王亚楠打磨出“课前精备、课上精讲、课后精练”的教学三环节。课前,她会翻阅多种教参,结合学情设计分层任务;课上,用“问题链”串联知识点,将抽象概念转化为生活案例;课后,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个性化作业”,让后进生“跳一跳够得着”、优等生有“拓展空间”。2023年,在长治市第二届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中,她荣获一等奖;同年,在计算机综合竞赛中拿下市级一等奖。
“教育不是灌输,是点燃。”这是王亚楠常挂在嘴边的话。在她的课堂上,没有枯燥的板书,有“古建文化辩论会”;没有机械的背诵,有“垃圾分类情景剧”。这种创新的授课模式,赢得了学生的喜爱。
以真情育人 用温度筑梦
作为班主任,王亚楠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成长的“同行者”——她的办公桌上,总放着一本“成长手记”,上面记录着每个学生的生日、特长,甚至是“最近的烦恼”。
“小杨又没交作业,这次不是偷懒,是爸妈吵架影响了心情。”翻开手记,这样的细节随处可见。对于班级里的后进生,她没有批评,而是每天放学后陪他一起做作业,周末带他去图书馆“找答案”。慢慢地,后进生不仅成绩得到了提升,还获得了“进步之星”称号。
为了架起家校共育的桥梁,王亚楠考取了家庭教育指导师证书,并在2022年山西省“家长学校优质课程”评选活动中荣获优秀展播课。她参与创新了“三维沟通法”:每周一次“班级周报”,用照片和文字向家长展示学生在校情况;每月一次“入户走访”,走进学生家中了解成长环境。在她的班级,有个特别的约定:谁有开心的事,可以在“分享角”贴张便签;谁有小烦恼,能在“树洞盒”留封信。她会认真回复“树洞信”,也会和学生一起庆祝每个“小确幸”。这种亦师亦友的氛围,让班级凝聚力越来越强:连续获评“优秀班集体”,2024年更是拿下“集体三星章”,成为全校班级管理的典范。
以精进立业 用大爱拓荒
在王亚楠看来,教师的成长,就是给学生最好的教育。9年里,她不断吸收着新知:自费学习家庭教育,订阅相关期刊,阅读教育专著,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教研课题的研究。
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上,王亚楠有着更广阔的视野。她带着学生走进上党门、法兴寺,在“寻觅家乡文化”的研学中,厚植文化自信;组织“劳动实践周”,让学生学做面食,在汗水中体会“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带队参观长治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科普馆,用模拟游戏让绿色理念扎根心底……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们涨知识、明事理。
2024年,王亚楠获评“山西省优秀辅导员”“长治市优秀思政教师”,面对荣誉,她谦虚地表示:“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在她的办公桌上,摆着一张学生画的画:画面里,她像一棵大树,树下围满了笑容灿烂的孩子。画的背面写着:“王老师,您是照亮我们的光。”
从教9年来,王亚楠用匠心打磨课堂、用真情守护童心、用精进追逐卓越,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让“师者如光”有了最生动的模样。正如她在工作总结中写的:“教育的光芒,从来不是耀眼的万丈,而是细水长流的温暖——微光汇聚,便能照亮每个孩子的星空。”在长治市实验学校,这束温暖的光照耀着更多孩子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