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9月19日
忻州师范学院化学系青年教师贾艳华

从学子到科研新锐 传承母校育人初心


  本报记者 陈晓平
  
  忻州师范学院化学系青年教师贾艳华用科研的光芒照亮前行道路,用对母校的深情诠释着反哺的意义。2025年,她主持的“基于苝酰亚胺离子态自组装薄膜的制备及热电性能调控”项目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作为学院先进材料与功能器件科研团队的骨干成员,她始终以“突破材料性能瓶颈、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奋斗目标,展现出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的创新活力与使命担当。
  
  积淀扎实学术功底
  
  贾艳华是忻州师范学院化学系2016届优秀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连续3年荣获优秀学生奖学金,被评为2015年第36批扶贫顶岗实习支教“优秀学生”、2015-2016年度“优秀共青团员”。
  本科阶段,贾艳华就在化学与材料领域打下了扎实基础,考研时虽历经波折,却也开启了新的科研征程。在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读研期间,她师从徐景坤教授和蒋丰兴教授,实现了从“应试思维”到“科研思维”的转变。硕士期间,她累计发表SCI论文3篇,连续两年荣获“优秀研究生”称号,并获得学校特等奖学金及江西省政府奖学金,取得一项国家专利。
  之后,贾艳华进入华南理工大学马於光教授课题组,攻读博士学位。博士期间,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家科学评论》发表重要成果,创新性地提出“离子化诱导重构”策略,为高迁移率有机半导体薄膜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这也成为她获批国家基金项目的重要学术支撑。
  
  放弃高薪回校任教
  
  去年6月,贾艳华博士毕业,怀着对母校的深厚感情,放弃了外地的高薪机会,回到了忻州师范学院任教。
  回校后,贾艳华迅速整合资源、组建团队,聚焦“苝酰亚胺离子态薄膜热电性能优化”这一前沿课题,着力推动基础研究与地方产业结合。针对可穿戴热电材料热电值低、人体适配性不佳等问题,她带领团队优化工艺、提升薄膜柔性和稳定性,并积极探索与山西本地电子信息产业需求对接,致力于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供电模块的开发,为区域产业升级注入了科技动力。
  贾艳华说:“去年教师节,我还在实验室里埋头整理文献、核对数据,日复一日地跟在导师身后,谨慎得像个蹒跚学步的孩子。而导师总以‘你怎么看’‘解决了什么问题’来反向推动我思考。这些问题,一次次敲打着我依赖成惯的思维。从起初的不解、无措到后来的独立思考,我终于从混沌的数据中摸索出自己的逻辑链条。”
  今年夏天,收到项目资助通知时,贾艳华第一时间向导师报了喜。如今,再迎教师节,自己也成为老师,成了“项目负责人”。她常对学生说:“科研无捷径,每一步都要全力以赴。”这份成长,是对教师这个职业最好的致敬。
  
  传承师院育人初心
  
  科研之外,贾艳华始终未忘育人初心。她将科研成果有机地融入了《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等的课堂教学中,以“从科研过程中的小插曲”为导入点,通过介绍真实的科研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面对本科生科研基础普遍薄弱的情况,她设计了“阶梯式”训练计划,带领低年级学生进行入门实验、指导高年级学生申报大创项目,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贾艳华以严谨细致的态度耐心地辅导每一名学生,为他们解答疑惑。学生们说:“贾老师总是把复杂的论文图表‘翻译’成我们听得懂的语言,还带我们参与实验室的搭建,她让科研变得有温度、有热情。”
  “从忻州师院的学生到回归母校任教,贾艳华以自身经历诠释了‘饮水思源、反哺奉献’的深厚情怀。她的成长之路,不仅是一名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励志缩影,更是忻州师院 ‘培养本土人才、服务地方发展’办学成效的生动体现。”忻州师范学院团委书记丁晓丽表示。
  展望未来,贾艳华将扎实推进基金项目研究,努力证明“双非院校同样可产出高水平成果”,为学校树立科研声誉;积极筹建“有机热电材料创新团队”,主动对接山西本地企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真正扎根三晋、服务地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