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拼搏与坚守镌刻奋斗注脚
本报记者 陈彤
在山西建设融资担保有限公司青年队伍里,90后青年潘紫云的成长轨迹格外亮眼,她像一株向阳而生的白杨,在专业土壤里深扎根系;又像一汪奔涌的活水,带着创新的活力为业务开拓新局。从融资担保一线到风险审查岗位,这名南方姑娘用拼搏与坚守,在青春的赛道上写下了属于新时代青年的奋斗注脚。
打磨方案破解困局
潘紫云于2019年5月入职山西建设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从事建筑业供应链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和保函业务,参与担保产品创新设计。获2023年度上海荣大最具成长力奖、首届中部六省融资担保技能大赛个人优秀奖、第二届山西省融资担保行业技能大赛团体二等奖,经办业务获山西省融资担保行业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优秀案例。
初入公司,潘紫云接触到的基建供应链尾端小微建材贸易企业,常因规模小、资信不足在融资路上碰壁。国家推行普惠金融政策时,帮助这类企业突破融资瓶颈成了她的心头大事。
秉持 “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前行”的信条,潘紫云和团队认真琢磨方案。最初想沿用传统担保模式,却发现难以覆盖小微建材企业“轻资产、短周期”的特性;尝试设计“供应链核心企业反担保”机制,又遇到核心企业配合意愿低的难题;讨论是否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时,又担心会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那段时间,会议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白板上的流程图写了又擦、擦了再写。
一次走访中,经销商“看得懂、放款快”的诉求点醒了潘紫云。她和团队重构思路,以交易数据替代抵押物、开通“线上预审+线下尽调”通道、控制单笔额度、联动内部平台背书,经11次修改和3轮测试,“普惠通保”终定稿,解决了资信问题,将放款时间压缩至7天,担保费率低于市场15%,让融资担保杠杆效应真正落地。
担任业务经理期间,潘紫云主办的业务在保余额和服务户数连年递增,累计促成40余户小微企业实现有效融资。
为破解建筑行业链条上小微客户“轻资产、缺抵押”的融资困局,潘紫云创新设计融资方案,既守住了风险底线,又让小微企业获得 “及时雨”般的资金支持,被评为山西省融资担保行业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优秀案例。然而,面对荣誉,她却说:“独木不成林,一花不是春。能把事情做好,离不开大家的支持和帮助,荣誉属于每一个付出的人。”
“火眼金睛”规避风险
转入风险审查岗后,在融资担保领域工作历练积累的业务经验,让潘紫云如海域探礁瞭望者,护航业务稳健前行。凭借一双“火眼金睛”,在对申请融资的小微企业实地尽调时,结合工作笔记里的案例经验,她总能精准捕捉到潜在风险信号,帮助公司提前规避潜在代偿风险。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锤炼本领的赛道上,潘紫云化身执着的攀登者,始终以“冲锋在前、勇挑重担”的标准要求自己,把技能赛场当作践行初心的阵地,将工作岗位视为锤炼党性的熔炉。
连续两年备赛全省行业技能竞赛时,潘紫云和团队白天处理业务,晚上挤出时间啃教材、练案例,模拟答辩常常到深夜。凭着这股拼劲,他们两度拿下“山西省融资担保协会行业技能竞赛”二等奖。在 “首届中部六省融资担保技能大赛”中,她作为山西代表队成员与各省精英同台竞技,靠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灵活的应变能力,摘得“个人优秀奖”。
成绩的取得并没有让潘紫云停下脚步。工作之外的潘紫云,同样透着一股蓬勃朝气——在全省行业协会职工运动会上,她像一团燃烧的火焰,跑在前、冲在先,用行动凝聚团队力量,助力队伍取得好成绩。
潘紫云就像一颗饱满的种子,在公司的沃土中,既向上伸展枝叶追逐阳光,又向下深扎根系汲取养分。这份扎根实务的沉稳与拥抱创新的活力,让她在青春的赛道上越跑越稳,新时代青年的底色在奋斗中愈发鲜亮。“风控不是简单说‘不’,而是算清风险与收益的平衡账。”她说,在风险与机遇并存的领域,将以专业为舵、以担当为帆,为企业稳健发展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