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案畔新风来 移风易俗绘就乡村幸福底色
本报记者 李云霞 通讯员 李玉婷
汾河岸畔,清风徐来。近日,记者走进运城市新绛县万安镇,这个曾因红白事攀比、高价彩礼让村民“苦面子”久矣的乡镇,如今正以一场深刻的 “新风革命”,让乡风民风愈发淳朴,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动能。
宴席“瘦身”:从“比排场”到“比文明”
“以前办席,一桌二三十道菜,烟酒全是名牌,最后剩一半,看着都心疼!”提及过去的婚丧宴席,万安村村民们感慨万千。如今该村村民老崔儿子的婚宴上,一桌15道荤素搭配的家常菜色香味美,茶水替代高档烟酒,宾客吃得舒心又节约。
这场转变的背后,是村红白理事会的“硬约束”与党员干部的“头雁领飞”。
前几年,万安村党支部书记王丰太的父亲八十大寿,他拒绝生意伙伴大操大办的提议,仅邀请亲友简办,自此为全村立下规矩。此后,镇内各村修订村规民约,统一操办标准。红白理事会全程参与“事前报备、事中监督、事后公示”,闭环管理让新规落地生根。
“一户办红白事至少省1万元,全镇每年近200户,算下来能省200多万元!”万安镇党委书记吉如恒算出了这笔“民生账”。
彩礼“降温”:从“甜蜜包袱”到“幸福账单”
“彩礼四万八,四平八稳过光景!”如今在万安镇年轻人中广为流传。几年前,当地彩礼普遍20万元起步,部分甚至高达30万元,还需配套车房。
今年年初,万安村村民刘巧珍为女儿婚事最初提出十八万八的彩礼,男方无力承担,婚事险些告吹。村“两委”干部与红白理事会成员主动上门,用“低彩礼家庭”的真实案例劝说。最终,刘巧珍一家将彩礼降至48000元。婚礼当天,电子鞭炮替代传统爆竹,租来的婚纱同样承载幸福。
为推动彩礼“降温”,新绛县出台专项实施方案,将彩礼上限纳入村规民约与“文明家庭”评选。万安镇则通过“移风易俗赶大集”“专题宣讲会”“乡村大喇叭播报”等形式广造声势,还将16户“好媳妇、好婆婆”的典型事迹编成快板、小品巡演,让“幸福靠双手创造”的观念深入人心。
机制“护航”:从“纸上谈兵”到“落地生根”
“榆村用‘道德积分’挂钩婚丧简办,村民张某办丧事达标,兑到面粉和油,大伙都跟着学!”不久前,一场移风易俗座谈会在万安村党员活动室热闹开讲,县委多部门负责人、镇村干部与村民代表围坐一堂,晒经验、解难题。
这样“开在村里”的会议,正是新绛县推动移风易俗走深走实的缩影。当地构建起“党委主导、支部落实、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县里成立专班列11项任务清单,明确部门职责;各镇将移风易俗纳入基层党建重点,开展专题培训;各村通过“两代表一委员”会议修订村规民约,实现全覆盖。
如今的万安镇,红白事简办了,彩礼负担轻了,村民们得以卸下“面子”包袱,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油桃种植、金刚石加工等特色产业中。一曲 “汾河岸畔新风来,日子越过越舒心”的顺口溜,正成为当地群众幸福生活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