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实践丈量青春 以成长续写传承
本报记者 刘琴 见习记者 路诗洁 实习生 苟萧
在长治学院的校园里,2024级化学生物学专业学生崔馨芝总是能量满满。她活跃于班级管理、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各个角落,既以严谨态度搭建师生沟通的桥梁,又用热忱之心投身志愿服务,更凭专业精神深挖红色故事。
凭借突出表现,崔馨芝先后荣获“军训标兵”“劳动标兵”及宿舍文化节“爱与宿舍”主题装饰创新一等奖等荣誉。在青春赛道上,崔馨芝交出了一份关于成长与传承的精彩答卷。
架好班校“沟通桥”
作为班长,崔馨芝时刻谨记自己是连接师生的“桥梁”,始终以严谨态度处理班级日常事务。一方面,她及时传递任课老师教学要求,确保课程正常开展;另一方面,积极收集同学们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疑问与建议,积极服务班级事务。
在组织班级活动时,她善于结合专业特色设计方案。开展“实验室安全主题班会”时,她牵头将班级划分为“案例讲解组”和“应急演练组”,分别负责讲解高校实验室事故的真实案例与模拟化学品泄漏处理流程。“希望每名同学都能深度参与到班级活动中,增强班级凝聚力。”崔馨芝说。
面对师生需求冲突,她会整合各方意见,充分协调资源。学期末,当老师提出团建安排时,她选定学校附近的轰趴馆,那里自习室、桌游、KTV等设施一应俱全,让“必须参与的活动”变成“可自选的轻松互动”,既满足了老师的要求,又照顾了学生的需求。
同时,作为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一员,崔馨芝活跃在校园各处的志愿服务现场,在“我为同学做实事”“国服演讲比赛”等多个活动中承担现场统筹工作,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深挖乡村“红色事”
在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崔馨芝作为实践队队长,带领队员们开启了挖掘红色故事的旅程。
走访过程中,老党员李根垒的经历让她印象深刻。“老人回忆参军经历,讲到动情处眼眶发红。我们边听边记,并整理成视频,获得了村民们的赞扬。那一刻觉得,我们不仅是在记录历史,更是在把红色精神的火种传下去。这种‘连接过去与当下’的感觉令我们深受触动。”崔馨芝回忆道。
语言障碍是实践队面临的一大挑战。漳沂村的老人多使用长治方言,作为长治市武乡县人,崔馨芝主动承担起“翻译”工作。她抱着口述录音反复听了20多遍。“温差大”听了七八遍才听清是“风沙大”;“戴眼镜”总被听成“戴帽子”。她结合语境,在笔记本上反复修改,被队员笑称“把历史当化学试剂提纯”。“这种较真不是瞎折腾,是对事实负责。”她认真地说。
素材挖掘注重方式方法,崔馨芝坚持每晚组织复盘会,带领大家梳理当日问题、调整次日方案。在讨论中,大家发现老人们讲的故事很生动,但大多是片段式的,串不起完整脉络。于是,崔馨芝提议换个思路,先从村史资料里理出几个关键节点,再带着这些节点去询问老人,让故事按时间线展开。
厚植青春“担当魂”
为期一周的实践,团队成员白天一起在巷子里寻找线索,晚上回到宿舍整理笔记。有人采访时没记全细节,其他人会主动补全;有人对着素材卡壳,大家就围着记录册一起回忆老人的讲述。崔馨芝自豪地说:“这种默契帮助团队圆满完成实践任务。”
漳沂村的实践经历,让崔馨芝对“初心”有了更具象的认知。老党员李根垒那句“年轻人要多去红色基地看看,别忘了现在的好日子是咋来的”的叮嘱,成为团队整理调研报告、制作宣传视频时的核心思路。她和队员们坚信,红色故事里藏着最动人的初心,是青年一代应有的担当。
从“跟着走”到“领着走”的心态转变,让崔馨芝在班级工作中主动担起责任。在整理素材时,有些人觉得“差不多就行”,但她总会想起老人讲述自己经历时的模样,一遍遍告诉自己“责任无大小,即便在无人监管时,也要把该做的事情做到位”。
“成长就是从‘完成任务’变成‘对得起托付’。这种踏实感,比任何标签都实在。”崔馨芝说。一次次的实践经历,让她对成长与传承有了更深的理解。如今,这些实践感悟已融入她的日常。正如她在团队总结中写下的:“青春的价值不是要干出多大的成就,而是为那些值得被记住的人和事,多添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