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扎根乡土 实干赋能振兴
本报记者 刘琴 见习记者 路诗洁 实习生 王凯茹
从闽南师范大学校园到荫城村的田间地头,95后村委助理李洋用两年时间,完成了从“外来干部”到“村里自家人”的蜕变。他用智慧和汗水,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间书写着新一代青年的奋斗篇章。
2024年,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李洋斩获长治市上党区到村工作大学生专题调研比赛二等奖及上党区首届青年创业大赛二等奖,成为当地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典范。
追寻乡野田间“新志向”
2017年大学毕业后,李洋进入福建一家渔业科技公司,参与“渔稻共生”项目,亲眼见证科技让农田增产30%的成果。2020年,在长治市生态环境局工作期间,他目睹了昔日的废弃矿坑变身湿地公园,周边农家乐收入翻了几番。
“这些经历让我明白,乡村振兴需要既懂技术又接地气的人。”带着这一想法,2023年9月,他来到荫城村,成为到村工作大学生。
当时,他面临两大挑战。一是经验脱节,学生时代的理论知识与农村工作的实际逻辑截然不同;二是信任壁垒,村民对李洋这样的“外来干部”心存顾虑。
一次强降雨后,村里道路被吹断的树枝堵塞。李洋正准备组织人员清理,却见几名老人已自发忙活起来。“路通了,才能方便你们开展工作。”老人的话让李洋心头一暖。这件事让李洋明白,“乡村振兴不是单向给予,而是共同创造”。
“每一次入户走访时村民憨厚的笑脸,每一回困难时刻他们递来的援手,都如暖流般驱散我内心的犹疑,坚定了我扎根这片土地、服务乡村的决心。我不再是外来者,而是荫城村的一分子。”此后,李洋更主动地融入村民生活,学方言、干农活,用心倾听他们的需求与期盼。
焕发铁器手艺“新生机”
在工作中,李洋秉持“一户一策,靶向治疗”理念,通过建立详细台账,核查村民的收入结构与就业稳定性等。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李洋全程参与荫城民俗客栈乡村振兴项目,带动当地25人从事保洁、电工等工作。
时代快速发展,荫城村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铁器产业却渐趋衰落。为振兴这一产业,李洋主导专项调研,3个月内走遍23家铁工坊,发现存在技术落后、品牌建设薄弱、人才短缺、产业协同不足等问题。对此,他提出推动铁器与电商融合的思路。然而,一些老工匠抵触“网上卖铁”,觉得“老手艺不该搞得花里胡哨”。加之荫城铁器样式传统,跟不上当下市场需求,物流成本高、同质化竞争严重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李洋采取“三步走”策略,组织有意向的工匠到河北、浙江、福建等地学习,让他们亲眼见证电商给传统产业带来的变化;联合长治学院设计专业师生,开发“铁器文创”产品线,使传统铁器更贴合现代消费者的审美;积极组建荫城铁艺人才库,吸引更多有想法、有能力的年轻人加入。通过努力,铁器产业终于打开了销路。
谋划文化产业“新发展”
为让荫城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晓,李洋成立“长上集”文创小组,打造荫城文创基地,开发了首款产品“荫城老门匾”系列冰箱贴。“我们先用电脑建模看效果,再用3D打印机打出样品,前后经过14版才做出满意的产品。”李洋说。在文创小组的努力下,《乡见·荫城》等宣传作品,让更多人了解到荫城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
“我最大的成长是学会用村民的语言讲政策,用市场的逻辑做产业。”李洋说,刚来时他习惯用“PPT思维”讲发展规划,现在他更擅长用“田间地头的比喻”解释项目意义,让村民听得懂、能接受。
此外,李洋也学会了共情,“当你真正坐在村民炕头听他们算账,跟着他们下地干活体验辛劳,就会明白乡村振兴不是政绩工程,而是让每个普通人都能有尊严、有盼头的民生工程。”
对于荫城村的未来,李洋规划清晰,“我最大的目标是做好荫城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充分挖掘‘千年铁府’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更多人投身荫城文化产业发展,力争线上线下两开花,让文化资源真正转化为经济效益”。
“不要带着‘救世主’心态来乡村,要做‘同行者’。放下学历光环才能真正听懂村民需求,既要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在李洋看来,基层工作需要脚踏实地,要从政策中找机遇、用创新思维破解难题,乡村振兴非一蹴而就,但只要方向对了,每一步都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