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险而行 洪浪中挺起“青春脊梁”
本报记者 郭丽菲
今年7月,在汛期来临前的灵丘县,一场高强度、实战化的水域救援专项演练正在紧张进行。灵丘县消防救援大队青年突击队队员以练为战,磨砺协同作战和应急处置能力,只为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这支年轻的队伍,用他们的汗水与智慧,在防汛一线筑牢“青春堤坝”,挺起“青春脊梁”。
“演”真“练”实磨利剑
面对汛情,预见性是第一道防线。灵丘县消防救援大队青年突击队坚持 “防”在事前,将备战工作做深做实。
演练绝非走过场,而是对标最复杂、最困难的场景。其中,“解救被困群众”是关键一环。模拟场景中,持续暴雨致河水暴涨,村落被淹,多名群众被困房顶。突击队迅速出动冲锋舟,在湍急水流中凭借精湛技术艰难靠近目标。队员们默契配合:抛投安全绳、指导群众穿戴救生衣、在舟上做好防护与接应……一系列动作紧张有序,最终成功安全转移“被困群众”。在队伍内部,这种精进不休的氛围已然成风,闲暇时自发的绳结训练、舟艇操作技巧切磋和经验分享会,成为队员们提升自我的“必修课”。
2分钟集结诠释“闪电速度”
防汛应急响应,速度就是生命。当接到气象部门的暴雨预警后,救援大队值班指挥中心会立即通过内部应急通信系统、点名系统、短信平台和消防融合通信等多种渠道,将“集结令”精准送至每一名队员。
7月26日19时30分,灵丘县气象台发布暴雨橙色预警。仅仅2分钟后,大队指挥中心的集结指令已传达完毕。顷刻间,队员们无论正在整理装备还是业务学习,都立即响应。2分钟内,全员集合完毕;5分钟内,携装备登车完毕,随时可奔赴一线。这惊人的速度背后,是一支队伍高度的专业素养和时刻待命的牺牲精神。
责任落实到“最后一公里”
高效的行动离不开清晰的责任划分和坚实的制度保障。大队建立了层级分明、无缝衔接的责任体系:从指挥决策、现场侦察评估、危险区域封控,到水域救援、堤防巡查加固、排水排涝,再到应急物资和后勤保障,每个环节都责任到人。
为确保铁纪如山,大队配套了严格的考核机制。通过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月度小结与季度全面评估,对队员的任务执行、装备操作、响应速度等进行量化考核,结果直接与绩效挂钩,奖优罚劣,保障了整个防汛工作机制高效、有序、可靠地运转。
青春力量扛起千钧重担
在紧张的防汛准备期,“个人时间”对许多队员而言是一种奢侈。他们普遍牺牲了正常的休息和与家人团聚的机会,24小时坚守待命。更有队员克服了重重个人困难:家中有患病老人需要照料,却只能通过电话短暂问候;自身带着轻伤,却简单处理后再次投入高强度训练……他们用实际行动默默践行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庄严承诺。
在防汛最紧张的时刻,团队精神是支撑每个人的最重要力量。累到瘫倒时,总有队友默默递上能量棒和水;有人脚被水泡烂,同伴会主动分担重活;休息时用玩笑话驱散疲惫。一次连续作战12小时后,一名年轻队员因想家偷偷抹泪,一名老队员默默把自己的防潮垫让给他,还塞了包暖宝宝:“咱们守在这,家里人才能踏实。”简单的话语和举动,汇聚成巨大的暖流,让团队更加凝聚。
科技赋能筑牢安全防线
在一次强降雨前的“地毯式”排查任务中,突击队的专业与坚韧得到了充分体现。队员们2人一组,携带强光手电、水位标尺、漏电检测仪等工具,对辖区低洼区进行长达8小时的逐户精细排查。面对狭窄老巷、不解的居民和突发积水等挑战,队员们凭借耐心沟通和专业处置逐一化解。
不仅如此,无人机航拍勘测先行定位、电子标签建立数字档案、便携应急包同步保障安全等创新方法的运用,更是极大地提升了排查的效率和安全性,展现了新时代应急救援的“科技范儿”。
这支青年突击队的许多经验做法,如高效的 “老带新”模式、智能工具优化流程、轮班互助机制等,已成为可推广的宝贵财富。面向未来,突击队目光向前,计划加强针对复杂险情的专项演练,引入更先进设备训练,建立更精准的隐患数据库和实现更快的应急响应,持续锻造一支更加骁勇善战的防汛青春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