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8月25日

山西省文化传承发展15项典型案例展示


  本报记者 王丽娟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省文化传承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涌现出一大批导向正确、举措得力、群众满意的优秀实践案例和创新成果。8月22日,在第七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全省文化传承发展15项典型案例发布,这些案例涵盖了遗存活化与产业融合、艺术传承与文化铸魂、人才培育与制度创新三大类别。
  
  遗存活化与产业融合类 文化遗产“破圈”
  
  探索利用政府一般债券创新低级别文物保护利用路径 自2022年底至2024年底,全省共落实政府一般债券资金5.83亿元,用于400多个低级别文物保护项目,覆盖500余处低级别文物,这是山西有史以来在低级别文物保护利用方面投入力度最大、成效最明显的一次新探索。该模式为低级别文物提供了稳定的资金补充,有效缓解了“保不起”困境,为全国探索出一条政府规范举债支持公益文保的制度化新路。
  “变局——春秋时期的晋与秦”展览 作为山西博物院2025年度开年大展,由山西博物院联合全国17家考古文博单位共同推出。展览汇集各类精品文物200余组,展现晋、秦发展崛起和关系变化对春秋历史进程和天下格局的影响,以秦晋历史讲述中国故事,以秦晋文物诠释中国精神。
  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工作 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定位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地、新时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利用示范园,目前已形成了遗址博物馆、观象台、宫城墙、宫殿区及考古发掘现场的游览环线。
  持续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 彰显“锦绣太原”历史文化特色 太原市将博物馆作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突破口,通过制度先行、规划引领、多方参与、逐项推进、重视人才、交流互鉴等六方面措施,提升博物馆数量质量,建起包括41座备案博物馆和65座类博物馆的现代博物馆体系,掀起了“到博物馆打卡去”的社会新风尚。
  中华老字号太原乾和祥茶庄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实践 创立于1918年的太原乾和祥茶庄,是山西省唯一经营茶叶的中华老字号。在发展中,乾和祥探索出文化传承与茶品创新的实践之路,以“非遗+”模式活态传承。通过与山西中药材的融合,研发“杯杯茶”和冷泡茶等创新产品;建设运营茶博物馆及利用短视频、社交平台等新媒体手段传播茶文化,为中华老字号的可持续发展、非遗传承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艺术传承与文化铸魂类 打造人文“对话框”
  
  《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经典文献大系》大型历史文献与研究丛书编纂工作 该系列丛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理念,聚焦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三大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中丰富的社会实践成果,探寻中国共产党文化软实力与文化主导权的建设过程,努力构建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智汇非遗,赋能山西”——非遗研究院高水平研究与保护平台的创新实践 以“智汇非遗,赋能山西”为核心理念,立足山西非遗资源特色,打造集保护、研究、活化于一体的智库平台,探索“以项目促发展”的非遗保护新路径。
  全省重点地方文化节庆活动:大同云冈文化旅游系列活动、朔州右玉西口风情文化旅游系列活动、长治武乡八路军文化旅游节、晋城太行山文化旅游节、临汾尧文化旅游系列活动、运城关公文化旅游节 这6项重点地方文化节庆活动,都是当地的经典文旅品牌,持续举办多年,有的通过活态传承,维系了文化根脉;有的通过地域认同,强化着身份与共同体构建;有的以传统和现代的艺术结合,成为创新转化的实验场;有的以其生态智慧传承,达到文化多样性保护的目的;还有的通过文旅融合和城市品牌塑造,打造跨文化对话窗口。
  以文化嵌入为抓手,有形有感有效开展 “铸牢”教育——大同市依托云冈文化积极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创新实践 大同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刻挖掘自身的历史文化遗产内涵,广泛开展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根基。
  三晋文化对外推广传播系列视频:《首席体验官》《我是传承人》《屋檐上的文脉》 用独有的山西视角,结合新媒体的创新表达,向世界阐释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发展成果和优秀文化,推动了我省对外话语高质量传播,促进山西与世界的交流融通,推动了三晋文化走向世界。
  
  人才培育与制度创新类 筑牢传承根基
  
  考古学(文物全科)人才培养 让基层文保后继有人 为加强基层文物保护队伍建设,山西省文物局同山西大学联合培养文物全科人才600人。该人才培育计划积累了一系列可复制的经验,对全省乃至全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都具有借鉴意义。
  坚持以评促保,山西积极构建涵盖全域全要素的历史文化保护评估体系 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立“市、县自评+省级评估”的多层级评估机制,通过覆盖全省所有历史文化名城、街区的常态化“深度体检”,推动形成“评估—反馈—整改—核查”全流程闭环。这种实践以制度创新促进保护传承水平提高、古城街区活力提升,探索出一条从抢救为主到主动治理、从单一守护到系统传承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保护新路径。
  世界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 “云冈范式” 云冈研究院不断创新探索世界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新路径,从文物保护方面到应用3D打印技术,从建设智慧景区到人才培养与合作交流、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一系列举措显著增强了云冈石窟的文化效益与社会价值,为全世界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提供了创新范本。
  中医药文化传承与教育融合创新实践 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全力推动中医药文化在校园落地生根,山西中医药大学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育人功能,着力中医药文化传承与立德树人双向赋能实践探索,构建中医药优秀文化融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机制,实现价值引领与文化传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协同育人模式下的晋剧艺术传承创新实践——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青年人才培养工程 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面对晋剧艺术人才断层、传承困境,创新构建“院校+基地+剧院”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并成立人才培训基地,形成完整人才梯队。该模式有效破解传统戏曲“师带徒”单一传承局限,实现“教学—实践—创作”全链条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