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娘舅”巧解纠纷 筑牢基层和谐基石
本报记者 李茹霞 通讯员 侯璐瑶
在晋城市泽州县大箕镇申匠村,两户邻居因宅基地边界问题僵持近一年,争执不休。直到“老娘舅”调解员带着卷尺上门,现场测量、讲清道理,这场矛盾才得以成功化解。
从曾经的“一家吵、两家闹”,到如今遇事就喊“找老娘舅”,大箕镇的乡亲们找到了信赖的“贴心人”。短短6年间,59名活跃在田间地头的“老娘舅”调解员,已累计成功化解各类纠纷130余起,涉及金额230余万元,更让全镇越级上访量下降了90%,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
织密基层治理网
记者了解到,“老娘舅”调解体系的发展是一部不断进化的历程:2019年,初代“老娘舅”调解工作室成立,8名离职村干部、老党员凭借深厚的乡土人情优势,开启了调解“1.0时代”;2021年,村级“老娘舅”调解工作室建立,构建起镇村两级多元矛盾化解平台;2023年,依托流动党支部打造的“流动调解室”,将服务触角延伸至人口外流区域;2024年,8名到村工作大学生加入,进一步优化了队伍结构。
大箕镇综治干事樊志会介绍,真正让“老娘舅”工作模式发生质变的是“常态化+精细化”排查预警机制。以网格为单元,组建由网格员、调解员、辅警和“法律明白人”组成的平安建设志愿服务小组,每半月开展一次“拉网式”排查,聚焦婚恋家庭、邻里纠纷、债务劳资等易发矛盾点。申匠村的宅基地纠纷,就是排查小组及时发现后,调解小组采取 “实地测量+乡规民约+法律讲解”三步法化解的。
温情调解暖民心
“我们‘老娘舅’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背后是一个强大的团队在支撑。”经验丰富的“老娘舅”王秀琴道出了工作心得。
如今的大箕镇,已构建起以59名“老娘舅”调解员为核心,融合27名全科网格员、25名辅警、5名村法律顾问及88名 “法律明白人”的平安建设志愿服务队。这支队伍形成了清晰高效的 “网格化+专业化”协同作战模式:网格员负责日常排查,确保“底数清、情况明”;调解员主导协商,善用“情理法”化解心结;律师提供专业支持,保障调解合法合规;同时,调解员跟进回访,严防纠纷反弹。
“团队协作的精髓就是各展所长、优势互补。”王秀琴感慨道。这一点在处理一起因琐事积怨引发的激烈邻里冲突时尤为明显。网格员迅速摸清了冲突的起因和发展脉络;律师从专业角度解读赔偿标准。而王秀琴则充分发挥自己熟悉乡情、善解心结的优势,从远亲不如近邻的伦理人情出发,耐心劝导双方换位思考。多管齐下,最终促使积怨已久的邻居握手言和。“看到他们冰释前嫌,就是我们工作最大的价值。”王秀琴欣慰地说。
申丽芳是 “老娘舅”调解员中的一员,她常年穿梭在乡间小路上,背包里总装着厚厚的卷宗,方便随时查阅相关资料。走访村民时,她常会留意乡亲们的需求,有时会顺路帮村里老人捎带常用药。“顺手帮点小忙,乡亲们更愿意跟你掏心窝子。”申丽芳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她工作的“秘诀”——从细微处着手,用真诚服务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曾有位村民因家庭矛盾情绪崩溃,拒绝与任何人沟通,却唯独愿意向申丽芳倾诉。那次调解中,她临时充当起“心理辅导员”,多次上门走访、耐心倾听;还主动联系心理咨询师,为当事人提供免费疏导。“心结不解,事结难开。”申丽芳的坚持最终融化了当事人心中的坚冰,帮助他回归了正常生活。
据悉,6年来,“老娘舅”已从最初的8人工作室,发展成覆盖镇村、延伸服务、融合专业的品牌队伍。机制的创新与团队协作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是调解员们用点滴关怀、耐心倾听和真诚付出,在村民心中筑起了坚实的“信任基石”。正是这份信任,让调解室成为村民的“暖心驿站”。未来,他们将继续深化“老娘舅”品牌实践,让这份源于信任、成于温情的探索,持续转化为基层治理的实际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