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8月15日

当山水遇见温情 赴一场“共生”之约

●冯建义 杨淳垣


  太行深处的风,蕴藏着亿万年的故事。当《相守八泉峡》的旋律漫过崖壁,“同行百里太行,相守八泉峡最美时光”的歌词里,藏着的不只是山水的壮阔,更有一份让游人记挂心头的柔软。经过多次拜读刘梅贞老师的《太行山行记——八泉峡的风景与人情》后,终于鼓足勇气来分享一下老师的旅行记背后关于“美”与“暖”的一些理解。八泉峡的景致在刘老师笔下被赋予了双重张力:一是造物主挥毫泼墨的壮美山河;二是峡谷深处流淌的人性温度。这篇行记以细腻的笔触,将自然与人文编织成一首动人的叙事诗,展现了太行山腹地独有的美学意蕴与情感共鸣。同时透过字里行间,也反映出刘梅贞是一名具有现代气质、智慧和魅力、敢于传播正能量的优秀作家。愿这篇心得化作风信子,带去我们对书写者最温热的礼赞。
  刘老师对八泉峡的刻画并非简单的景致罗列,而是通过感官体验的递进,构建出立体的山水意境。峡谷内蜿蜒溪流宛如一条灵动的 “绿琉璃”,两岸崖壁“刀削斧凿”,既有“如凝固狂涛”的雄浑,又呼应“山水诗行”的婉约,峡谷景观的多元性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以流动的“绿琉璃”“碎钻般光芒”等意象,将视觉与听觉通感交融,使景致脱离了平面化的描述,转化为可触摸的诗意空间。相较于纯粹的自然礼赞,文章更令人动容的是对旅途“意外插曲”的细腻铺陈。孩子摔伤的焦虑与常大夫和宫大夫“如沐春风”的救助形成强烈对比,展现了景区的服务温度。这一情节设计颇具匠心:表面上,它是旅途中偶发的小事件;深层却折射出景区管理的现代性思维——公示牌上的救助电话、专业及时的医疗响应,印证了太行山大峡谷作为5A级景区的人性化服务内核。八泉峡的吸引力不仅在于自然奇观,更在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深度连接。
  八泉峡的服务,从不是刻意的“表演”。就像常大夫和宫大夫的援手,自然得如同山间的泉水——公示牌上的电话随时在线,巡逻的工作人员总会多问一句 “需要帮忙吗”,就连卖水的阿姨都会提醒“前面台阶滑,慢点走”。
  这里有“刀削斧凿”的崖壁,也有“轻吹伤口”的温柔;有“碎钻般”的波光,也有“如沐春风”的笑脸。当你站在高峡平湖上,看一线天光映着水色,或许会忽然明白:所谓“诗和远方”,不过是山水够美,人心够暖。
  刘梅贞的行记无意中完成了对“太行精神”的当代诠释。峡谷的险峻山势,曾被古人视为“天下脊”,承载着历史烽火与生存韧性的集体记忆。而在今日的游客游览中,它化作“庇护所”——既能抚慰都市人的精神倦怠,又以人性的温暖消解自然的严苛。这种双重性恰如《太行之心——八泉峡》所言:刚硬山石“逼迫意志锤炼成岩”,却也在缝隙中容纳“生命的顽强扎根”。文末,作者将宫大夫的善举称为“旅途最温暖的风景”,恰是对八泉峡核心价值的精准提炼,这种“天人共情”的体验,或许才是太行山八泉峡留给游客最珍贵的馈赠。
  刘老师的 《八泉峡的风景与人情》以行记之名,完成了一次对自然与人文关系的深刻探讨。在刘梅贞的笔下,八泉峡既是鬼斧神工的地质博物馆,又是承载情感温度的疗愈之地。它提示我们:真正的诗意旅行,始于对山河的敬畏,成于对人性的信任,最终沉淀为心灵深处不可磨灭的“共生记忆”。这个秋天,八泉峡的泉水正清,风里裹着松涛与草木的清香。我们等你来,把脚步慢下来——看崖壁的光影流转,听泉水的叮咚作响,更要遇一场意料之外的温暖,让这段旅程,成为你心里那本“共生记”里最动人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