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导师把课堂从教室拓展向田野
本报记者 吕汉富 文/图
从三尺讲台到天地课堂,今年32岁的大同忘忧农场自然教育负责人仝爱平把育人课堂从教室拓展向田野
一年来,她精心设计中小学生研学课程,积极参与研学教育实践,努力探索更加适合孩子们的教育场景,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自然研学教育推动者和践行者。
加入研学行列
“仝老师,您看,我移栽的萱草开花了,我把它送给了亲爱的妈妈!”一名参加忘忧农场研学的小男孩给仝爱平发来了萱草花开的照片,高兴地说。
这名性格内向的小男孩,在学校从来不举手发言。他在农场研学时把萱草种到花盆里,回到家后每天都认真浇水、记录生长情况。萱草开花那天,他的眼里满含惊喜。
仝爱平说:“孩子的行动令我特别感动,他把亲手种出的萱草花送给了母亲,这比任何课本都能够教会他爱的责任和意义。”
在成为一名研学教育负责人之前,仝爱平是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在三尺讲台上用音乐育人。她经常问自己,教育是否只能囿于方寸之间?孩子们对世界的探索,是否该有更广阔的天地?
一次偶然的机会,仝爱平参加了赴忘忧农场研学实践活动。深入了解了研学的课程和场景后,她彻底动心了。“这是一个广阔的育人平台,课堂不再局限于黑板与课桌,而是延伸到了无垠的田野、深邃的历史长河、热闹的社区街巷,甚至是千年古都大同的文化脉络中。”仝爱平说。
她毅然辞职,义无返顾地加入到研学育人的行列中,成为一名自然教育研学导师。
精心设计研学课程
位于大同市云州区的忘忧农场不仅是全国知名的研学实践基地,更是一个融合了德、智、体、美、劳、心“六育”的生态课堂。
作为自然教育负责人,仝爱平紧紧围绕公司的三大核心研学板块设计丰富的研学项目。自然教育过程中,她带领孩子们观察植物生长、昆虫生态,感受生命的奇迹。劳动实践中,让孩子们懂得“粒粒皆辛苦”的真谛。科学探索中,激发孩子们对世界的求知欲。在城市探索中,她带领孩子们走进博物馆、高校、企业,拓宽视野,激发职业梦想。
仝爱平说,教育不应止步于学校,而应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在社区研学中,她们推出“托管+”成长营,为双职工家庭解决了教育痛点,让孩子在课后时间也能快乐学习。同时,开设家长课堂,传播科学育儿理念,帮助父母成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们不止一次告诉她:“原来教育可以这么有趣,作为家长我不再焦虑了。”
让孩子们收获成长快乐
作为自然教育课程设计者、自然教育导师与音乐团建策划者,在日常的工作中,仝爱平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设计半日营、一日营及夏令营的课程,内容涵盖“小小农夫日”“地质侦探队”“古都文化寻宝”等多个元素。同时,参与规划农场的自然教育区、劳动实践区,确保每个角落都能成为学习场景。此外,仝爱平还创造性地将音乐与团队协作结合,设计击鼓传花、自然交响乐等活动,让孩子在节奏中学会沟通与配合。
从招募学员到带队执行,她像孩子们的母亲一样,耐心细致,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在安全、快乐的环境中收获成长。
仝爱平认为,教育是一场向天地借智慧的修行,从小学音乐教师到自然教育者,最大的感悟是,真正的教育,不在于灌输知识,而在于点燃好奇心。
在忘忧农场研学“六育融山河,万象皆课堂”,正是她对教育的全新理解。在这里,她不再是“教书”,而是和孩子们一起,向自然学规律、向历史学智慧、向生活学本领。
大同是一座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城市,也是仝爱平最大的“露天教室”。她用沉浸式体验还原古代边塞风云,感受民族融合与史诗脉络;带领研学少年走进云冈石窟、华严寺,观摩雕刻与壁画,成为孩子们美育的活教材。从方言、饮食到传统手工艺,感受“天下大同”的包容与智慧,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定制研学路线,让他们在行走中读懂一座千年古都。
对仝爱平而言,忘忧农场这片土地不仅是职场,更是理想的教育试验田。她说:“我会继续深耕研学教育,让更多孩子走出教室、回归自然,收获成长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