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把青春写在广袤大地上
本报记者 吕汉富 文/图
在大同,诸多返乡创业青年活跃在农业种植领域,他们把青春书写在广袤的大地上。灵丘县万物禾泽智慧农场负责人王泰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
今年28岁的王泰大学毕业后,投身于灵丘县玉米种植产业。他和合伙人北上吉林、内蒙古等地实地学习现代农业种植技术,牵头在灵丘县推广水肥一体化种植,使玉米亩产平均达到2300斤,并带动周边村民增收。
首次创业就赔钱
“昨天晚上打着手电值班,实地监控对种植的玉米进行浇灌,一直到凌晨3时,抓紧时间睡了一会儿!”6月24日8时,王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满脸疲惫地说。但当他谈起自己运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种植的1000亩玉米时,又充满激情。
2021年,王泰从沈阳师范大学环境设计专业毕业,在太原的一家企业当过工程师,也试水过餐饮小饭店,但王泰发现这些职业都不适合自己。
2022年秋天,当得知在灵丘县养牛的朋友急需解决饲草问题,又恰好有300亩地寻找承包对象时,早已经蠢蠢欲动想要回乡创业的王泰毅然回到灵丘。2023年春天,王泰和合伙人共同承包下300亩地种植玉米,开始自己的创业历程。
然而一年辛辛苦苦干下来,却遇到玉米市场价下跌,他首次创业承包的300亩玉米赔了6万元。
王泰没有气馁,他寻找失败的原因后发现传统的玉米种植方式无法产生足够的经济效益,这一切必须要改变。
3000公里“求学”路
王泰上网搜寻最新的玉米种植技术后得知,在内蒙古和吉林等玉米种植区,玉米的亩产可以达到2500斤,而自己种植的玉米亩产仅有1300斤,差距这么大的关键因素在于在于水肥一体化的种植模式。
王泰和合伙人曹轩铭一拍即合,决定北上求学。说走就走,他俩驱车先后赶往内蒙古包头市、巴盟和乌兰察布市玉米种植区域,走进农田、走进村民家中,请教玉米高产的种植“密码”。
每到一块长势好的玉米地,他就打听是哪个村种的,谁种的,提着礼物走进种植户家中,虚心请教种植技术,实地查看水肥一体化种植机械的工作原理。
渴了喝自己带的纯净水,饿了啃几口方便面和面包。在内蒙古、吉林的一些地区,他俩行程3000多公里,对玉米高产水肥一体化模式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学到了非常多的种植技术。
王泰说:“那一段时间非常非常劳累,但回乡创业的激情和一定要干出成绩来的信念支持着我,绝不放弃!”他说:“年轻是用来吃苦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向智慧农业奋斗
购置一台新的水肥一体化播种机大约需要近20万元,这对于创业初期的王泰来讲是一笔大的开支。“我们是不是可以在原有播种机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呢?”王泰找到了灵丘县最大的一家农机销售企业负责人。没有图纸,王泰就自己在电脑上进行简单设计、计算,把想法最大程度体现在纸上。经过10多天的现场改造,一台集铺膜、点种子、膜下铺设滴灌带、施肥为一体的播种机改造后,一次实验种植成功。
2024年春季,王泰承包了灵丘县东河南镇四个村共计1000亩土地,首次在灵丘县实施水肥一体化玉米种植模式。播种前,王泰对土壤取样并委托山西农科院等多家单位进行样本检测,确定土壤缺磷少氮,便自己配置肥料,并购置了一驾无人机实施飞防和叶面肥喷施。玉米播种和收获期间,每天都有50多名村民参与,每人每天都有收入,同时也在无形中让村民接受了科技种植的理念。
2024年,王泰种植的1000亩玉米亩产平均达2300斤,已经初步有了利润。农场去年收购周边村庄农民种植的玉米有300多万斤,也解决了村民的玉米销售问题。
在一米多高、绿油油的玉米地里,肥料顺着抽上来的机井水通过滴灌带精准向每一株玉米浇灌。今年,万物禾泽智慧农场将规划新建玉米烘干塔,使生产和收购的玉米能够及时烘干,真正做到从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到烘干的玉米种植闭环,向科技农业要效益。王泰对未来充满了信心:“通过前期技术和资金积累,下一步,农场将引入智慧农业管理和生产平台,实现一个人就可以种植和管理1000亩玉米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