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8月07日

深入革命老区探寻振兴新途


  本报记者 赵云云
  
  青春红途砺初心,科技兴农践使命。近日,山西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牵头组建的“晋研红途志愿服务团”深入革命老区长治市武乡县、沁县,开展了主题为“红色引擎驱动乡村产业,青春力量探寻振兴新途”的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乡土智慧激发兴农情怀
  
  “晋研红途志愿服务团”由作物学、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草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等12个专业的26名硕博士研究生组成,博士生导师杜慧玲担任调研团队特派专家。服务团立足山西丰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与特色农业资源,聚焦“红”“绿”融合发展战略,通过实地走访、企业调研、田间学习、座谈交流、红色教育等形式,力求将科研课题扎根一线,把育人课堂设在田野,探索革命老区产业振兴新路径。
  服务团深入武乡县丰州镇山阳垴、五里坡、十里坡等村庄,与村民共话农事。山阳垴村张大爷精心打理的 “边角经济”和“一树多接”技术,生动诠释了对土地的热爱与创新精神;兽医学、畜牧学专业的学子走进养殖户家中,认真记录羊群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的宝贵“土方”。
  聚焦当地特色小米产业,深入产业链各环节展开调研。在谷子研究所千亩试验田,服务团成员实地观察品种差异,李万星研究员现场讲解了品种筛选与科研支撑产业的关键作用;在山西太行沃土农业产品有限公司(羊肥小米园区),智能监测系统与区块链全程溯源技术,展示了智慧农业的精准高效;走进山西沁州黄小米(集团)有限公司、山西惠而旺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山西北方水城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小米深加工生产线将传统作物转化为营养小米粉、食醋、锅巴、杂粮饼干等高附加值产品,令食品专业学子看到科技拓展市场的巨大潜力。“‘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标准化生产,产业链延伸真正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余佳鑫在调研中深有感触。
  
  红色沃土砥砺兴农初心
  
  武乡的炽热 “红”色是此行的重要底色。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锈迹斑斑的步枪、补丁累累的军装无声诉说着“小米加步枪”的峥嵘岁月与“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太行精神;更鲜活的“历史课”在农家炕头延续,老党员深情讲述的支前故事,让宏大历史变得可触可感。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李慧深受触动:“在武乡,我深刻理解了‘小米加步枪比飞机坦克还要强’的历史内涵,这‘命硬’的谷子,承载着民族命运的千钧重量。”红色基因与兴农使命在此交融,淬炼出服务“三农”的坚定信念。
  
  青春智慧共答振兴考题
  
  调研尾声,服务团成员在沁县漳源镇罗卜港村举行了座谈会,与当地镇政府、科技局、村委会及谷子研究所的有关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服务团成员结合本专业知识,围绕谷子种质资源保护、智慧种植推广、深加工技术升级与品牌建设等关键问题积极建言。漳源镇党委书记史瑞军高度肯定了服务团成员的务实作风与专业视角,期待深化“课题式+调研式”校地合作。
  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院(部)长南锋说:“此次‘晋研红途’调研实践既是知农爱农的鲜活课堂,更是强农兴农的实践熔炉。我们将系统梳理调研成果,形成高质量报告,努力为这片红土地的绿色发展贡献具有农大特色的智力方案,让青春在服务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