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7月30日

播撒专业智慧 照亮红色记忆


  本报记者 刘琴 见习记者 路诗洁 实习生 苟萧
  
  近日,长治学院化学系“太行青耘队”的12名学子奔赴长治市潞州区漳沂村,开展了一场以“红色耀三晋,青年永传承”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下设项目统筹组、资料调研组、实践活动组、宣传推广组和后勤保障组,五组队员既各司其职、各展所长,又紧密协作、高效联动,为当地注入专业智慧与青春活力。
  为确保实践活动取得实效,项目统筹组提前与漳沂村完成对接,一一敲定活动流程和服务细节,并分组模拟访谈冲突、中暑急救等突发状况,反复打磨应对方案,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后勤保障组则提前备齐急救包、防暑药品等物资,队员白悦在笔记本上详细记录着每个人的过敏史、用药禁忌等。
  资料调研组一抵达漳沂村,便全身心投入到历史挖掘工作中,穿梭在大街小巷,追寻革命烈士英勇事迹;同时,认真整理线上搜集与线下征集的文献资料,将零散的记忆片段串联成清晰完整的历史脉络。
  调研过程中,队员们专程拜访了村里的老党员,用镜头和纸笔记录下那些深藏在岁月褶皱中的故事。
  实践活动组的队员们把实验室“搬”到了漳沂村。他们结合化学专业知识,以小苏打、白醋、肥皂水为主要原料,反复调试配方比例,成功调配出环保高效的清洗剂。“您瞧,用这个自制清洗剂擦拭瓷砖上的顽固污垢,效果特别好。”队员一边现场演示,一边向围观村民讲解其中的化学原理。
  宣传推广组扛着拍摄设备,走遍村子的每一个角落,用独特的运镜手法捕捉移民村的生活细节,以生动的剪辑技巧将调研故事、实践场景制作成短视频和微信公众号推文,发布在各大新媒体平台,收获了极高的浏览量。不少网友在评论区留言点赞,纷纷感叹“大学生办事就是有效果”。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红色遗址保护缺失、红色文化传播形式单一、青年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实践队提出了“挖掘—保护—传播”三位一体的解决方案,建议通过口述史抢救、数字建模还原红色遗址,利用短视频、情景剧等创新形式活化红色故事,联合学校开展红色研学活动,让青年在沉浸式体验中传承红色精神。
  带队教师袁凯瑞表示:“同学们用专业知识点亮了漳沂村的每一个角落,用坚实的脚步丈量了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这趟青春实践课充实又精彩。”
  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不仅能体现在论文里,更能转化为服务村落的实际成效;红色故事不仅存在于书本之中,更鲜活地流淌在百姓的口碑和岁月的记忆里。队员们在漳沂村的变迁史中领悟了责任与担当,也在青春的坐标上镌刻下属于新时代大学生的深刻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