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南海街老商街焕发新活力
本报记者 陈彤 文/图
在太原市的肌理中,南海街如一条流淌着多元风情的脉络,曾是承载居民日常的生活场。7月28日,记者从太原市迎泽区庙前街道了解到,该街道通过基层综合治理的精细笔触,既保留了老太原的烟火温情,又焕发出新的商业活力,成为城市更新中“守得住乡愁、引得来新潮”的生动注脚。
精雕细琢 从空间焕新到便民暖心
南海街的蜕变,始于对街区空间的“量体裁衣”。为打破传统街巷的局促感,庙前街道以“还街于民、还景于市”为理念,大胆优化空间布局:取消道路两侧停车位、撤除交通隔离栏,让车道更畅通;释放出的空间则化作商铺的经营空间,为烟火气的升腾留出了舞台。
与此同时,手工墙绘在灰墙间勾勒出民族纹样,红灯笼在檐下串起暖意,井盖涂鸦藏着童趣巧思,景观小品诉说着街巷故事——传统艺术与街头文化的碰撞,让这条老街多了几分鲜活气息,成了年轻人愿意驻足拍照的“网红打卡地”。
更动人的变化,藏在民生需求的细微处。采访期间,记者了解到,从前“找厕难”是南海街商户和行人的共同困扰。社区将诉求上报后,街道牵头成立工作组,用“绣花功夫”推进解决:三组工作人员分赴早高峰公交站、沿街商铺、周边小区实地走访,记录人流量、倾听店主建议、关注老人与孩童的特殊需求;社区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民意,形成详尽的需求报告。
建设过程中,区城管局牵头各方积极协调资源,区财政局和区教体局在选址设计中主动提出将原有办公楼内单位厕所分出一部分用于南海街公厕建设。经过多方努力,最终一座融入国风元素的公厕落地生根,不仅解了周边商户和百姓的“燃眉之急”,也成了街巷里一道雅致的风景线。空间的舒展与细节的贴心,让这条街的颜值与民生温度同步提升。
精细治理以规矩方圆守护烟火本色
烟火气的持久,离不开“放管结合”的治理智慧。为让街边美食既暖胃又安心,庙前街道制定《餐饮行业公约》,更通过签订《服务公约承诺书》的方式,将责任意识深植于每个经营主体:每日18∶30后,商铺可在不影响通行的前提下整齐外摆,让孜然香、面汤气随晚风飘散;同时明确“谁外摆谁负责”,要求垃圾桶随摆随清、收摊后地面洁净,确保热闹不添杂乱。这份公约像一条隐形的线,串起了商户的经营自由与街区的公共秩序。
治理的温度,更体现在与商户的“双向奔赴”中。迎泽区城管执法大队庙前中队多次邀请商户代表和各部门代表围坐畅谈,开展“城管执法开放日”活动。过程中,各位商户代表既承诺守护广告牌匾安全,也直言户外广告松动、锈蚀等隐患。执法人员还结合案例现场答疑,还联合商户策划宣传活动,用条幅、手册普及安全知识,引导业主主动排查隐患。
行走南海街,最浓的烟火气藏在舌尖,最暖的人情味显于交融。二十多年的“何胖子”丸子汤店,清晨已飘起鸡架骨汤的鲜香,肥瘦相间的丸子配着现烙酥饼,是太原人唤醒清晨的仪式感;伊斯兰毛毛烧烤的肉串在炭火上滋滋冒油,老马家蒸饺的热气裹着鲜香,还有各色街边小吃沿街飘香——多民族的美食在这里共生,构成了“一步一风味,一街尝百味”的独特景观。
当夜幕降临时,写有“南海街”字样的特色灯笼路灯次第亮起,食客们坐在街边,就着晚风品尝美食。为了让这份风情走得更远,“庙前街道”微信公众号专门开设“家在庙前”专栏,《舌尖上的南海街》系列视频以晨昏为界,重点介绍老马家蒸饺、马家酱鸡等特色美食。镜头里有灶台前的忙碌,有酒桌上的欢笑,更有各族居民共守一街烟火的温情,截至目前阅读量已达2800余次。
如今的南海街,既有老太原的市井记忆,又有新消费的活力涌动;既有多民族共处的和谐画面,更有街道与居民共筑家园的赤诚。这条470米长的街巷证明:城市的烟火气,从来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尊重传统、倾听民意、精细治理中,慢慢熬煮出的温暖滋味,是属于每一个在此生活、路过之人的“获得感”与“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