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7月29日

生动实践解码振兴村“和美密码”


  本报记者 张云鹏
  
  在长治市上党区振兴新区振兴村,从振兴党群生活馆里泛黄的老照片到振兴小镇农业科技体验园内闪烁的智能沙盘,从煤矿转型的调研现场到街巷普法的热闹场景,山西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实践队的队员们用脚步丈量乡村振兴的脉搏,在党建引领的生动实践中书写着青春答卷。
  
  时光长廊里的红色课堂
  
  在振兴党群生活馆,队员们围聚在“耕读传家”匾额下,听振兴村党支部书记张剑红讲述村子的蝶变故事。玻璃展柜里,木犁、箩筐与黑白照片交相辉映,拼凑出“五级联包”治理机制的雏形——党委包党总支、党总支包党支部、党支部包党小组、党小组包党员、党员包农户,这种层级递进的党建引领让党的声音直达田间地头。
  “你们看这张1985年的照片,村里第一条水泥路通车时,全村人都来放鞭炮!”队员冯亦灿边记录边感叹。在VR全景体验区,当立体农业种植场景在眼前展开,行政管理专业的王姝涵兴奋地掏出笔记本记下这样一行文字:“这里的 ‘智慧大棚’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测土壤墒情,以实际农情丰富我们对智慧农业的了解!”
  这场融合党史学习教育与科技体验的“行走的思政课”,让队员们深刻理解了“党建引领+产业支撑+治理赋能”的振兴密码。正如实践队队长郭舒怡在调研日志中写道:“从‘黑金’煤矿到‘绿色’文旅,振兴村的产业转型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真理。”
  
  煤海深处的转型样本
  
  在振兴煤矿有限公司调度中心,队员们盯着大屏幕上跳动的实时数据,听技术部门主管人员讲解“以煤兴旅”的创新路径。这家曾经的资源型企业,如今将40%的利润反哺乡村建设,投资13.5亿元打造振兴小镇,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
  “出煤量在逐年下降,我们积极探索新的产业发展道路,进一步建设智慧型煤矿,谋求煤转旅的服务业发展方式,积极探索煤炭文化园区建设。”矿长的话让队员们茅塞顿开。在智能沙盘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刘宇轩发现了“振兴方案”的关键:“企业不仅承担经济责任,更通过‘公司+农业+农户’模式带动6331亩土地流转,让村民变成股东。”
  调研结束时,队员们提出的“资源型企业生态补偿机制”建议,被该公司负责人郑重记录在案:“这些年轻人的思路,为我们下一步促进产业转型、特色文旅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街巷中的法治春风
  
  “张大爷,您家土地流转合同里的优先承租权得特别注意!”在振兴村文化广场,队员们用情景剧演绎法律知识,吸引了村民驻足观看。
  法学专业的冯亦灿还将民法典条文编成顺口溜:“邻里纠纷要讲理,土地流转签协议,消费维权留证据,法治乡村靠大家!”这种“接地气”的普法方式源自精心设计:队员们提前走访了37户村民,梳理出土地流转、遗产纠纷等高频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在模拟法庭环节,村民李大妈主动“现身说法”:“去年我家果树被邻居家羊啃了,要是早知道这些法律知识,就不用闹到村委会了!”
  “当我们在党群馆触摸那些老农具时,突然明白‘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分量。”在与村委会领导交流座谈时,队员们轮流分享感悟,并将结合专业所学提出的振兴村未来发展设想与村“两委”领导进行了深入交流。
  离开前,队员们再次来到初心园。“乡村振兴不是口号,是我们在智能大棚里观摩调试传感器的专注,是普法现场大爷大妈的会心一笑。”队员们表示,“愿以青春之我,筑梦太行深处的和美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