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媒体之力 传递记录公益温暖
本报记者 郭丽菲
今年“学雷锋纪念日”前夕,山西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迎来一群特殊的记录者与服务者。山西广播电视台青年志愿服务队身着统一队服,摄像机与话筒是他们的工具,亦是传递温暖的媒介。自2022年起,这支队伍的镜头视角悄然转变——从客观记录转向躬身力行。服务队发起人、山西广播电视台团委书记闫敏带领青年媒体人完成了一场静默转身:他们不仅是见证公益的“第三只眼”,更成为托举爱心的“第一双手”。
媒体人的“双证”青春
3月30日,在“与星同行”公益晚会的后台,山西广播电视台青年志愿者赵亮胸前的两个证件格外醒目:蓝色采访证承载着媒体使命,橙色服务证印刻着志愿者的赤诚。当孤独症儿童壮壮即将登台时,他俯身半跪,指尖轻柔地抚平孩子衣领的褶皱。舞台的灯光下,23双媒体人的手在孩子们身后悄然忙碌——调整耳返、拭去汗珠。这些无声的守护是山西广电青年志愿者的日常。
在参与特教学校的志愿服务中,闫敏和广电青年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一边用镜头记录下孩子们的一举一动,一边用温暖的笑意传递无声的鼓励。“木屑纷飞中的精益求精、陶泥旋转时的全神贯注、作品被认可时的腼腆笑容,这些孩子们值得被看见、更值得被尊重。”在闫敏看来,雷锋精神不仅是助人为乐,更是将温暖转化为行动。她希望社会上更多的人能够行动起来,大家一起为社会“做好事、做实事”。
学习小组的“思享”青春
在业务一线的青年们心中,理论学习曾是“必修课”三个字背后的抽象概念。闫敏针对广电行业定位及广电青年表达欲强、肯创新、爱思考的思维特点,勾画出“青春思享”的学习生态图景。思想的星火悄然在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的沃土上点燃——“先学一步、多悟一分、做深一层”,自此成为嵌入广电青年成长脉络的自觉心跳。
每月一次的学习研讨日,是青年们思想的“赶集日”。5个名为“青春思享汇”的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在各组组长的带领下汇聚一堂。最精彩的莫过于“你问我答”环节——在追问切磋中,青年们相互照亮彼此思维的盲区,每一次学习交流都成为集体智慧的熔炉。
今年4月的一次年轻干部和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的集体学习,主题为“如何在工作中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与往常不同,团委书记闫敏选择从最根本处“破题”:“大家常说‘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可究竟什么是‘中央八项规定’?什么是‘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二者区别何在?”会前“一问”让会场瞬间安静下来,随即大家纷纷发言。
“中央八项规定是具体条文,是行为的‘硬杠杠’。”团委副书记王晟率先发言。“而‘精神’则是条文背后更深邃的内涵。”年轻干部刘炯利立刻补充,“它指向的是党的作风建设核心——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是那份永不褪色的为民务实的清廉本色”!
正是这般抽丝剥茧的追问与辨析,集体学习便从被动接受转向了主动探寻。青年们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这把尺子,实实在在地量到了日常工作的细微处。青春理论学习小组“青春思享汇”的讨论成果,正悄然转化为办公桌前、采访现场的清风正气。
融媒突击队的“数智”青春
在广电大院,流传着一句话:“采编是笔杆子,技术是铁架子,运营是钱袋子。”当媒体融合的惊涛拍岸而来时,在闫敏的号召下,一支由广电青年组成的“青春融媒突击队”应运而生。没有部门铭牌,没有职级隔阂,只有一群灵活协同、一体作战的业务骨干。
“青春融媒突击队”的青年们将创新理念付诸实践,结出丰硕成果。去年,在外宣纪录片《寻踪晋商》制作中,他们运用混合现实虚拟技术,成功复原了消失的中俄贸易古城 “恰克图与买卖城”的历史场景。该片在央视播出并斩获国际传播大奖。今年初,团队再次突破,利用音频分析与抠像克隆技术,创新推出了主持人“数字分身”,实现了主持人形象的智能化延展,展现了强大的技术融合与应用能力。当前,团队正积极探索“可灵AI”等前沿技术,尝试制作人机共存的未来世界短视频,持续拓宽融媒表达边界。
从躬身服务的志愿者,到深研理论的学习者,再到破冰创新的攻坚者——山西广电青年的身影,始终在践行使命的坐标上奋力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