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清洁口腔脑洞大开
在古代人们是如何进行口腔清洁的呢?早在《礼记》中就有“鸡始鸣,咸盥漱”的记载,说明当时已经有了晨起漱口的卫生习惯。在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了中国医学史上最早的口腔病例及淳于意的治疗方法:“齐中大夫病龋齿,臣意灸其左大阳明脉,即为苦参汤,日嗽三升,出入五六日,病已。”淳于意用灸法和苦参汤含漱的方法治愈了齐中大夫的龋齿病,并指出龋齿的一个病因就是“食而不嗽”(此处“嗽”即“漱”,漱口之意)。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里也提到,饭后若不漱口可能患上龋齿。
古人常用的漱口剂有盐水、浓茶、酒等。据现代药理分析,茶叶中的单宁和氟化合物确有抗菌、预防龋齿的作用,而酒中所含的酒精有消毒作用,可见古人用茶水、酒漱口也是符合科学原理的。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记有用盐水揩齿的方法,“每旦以一捻盐内口中,以暖水含,揩齿及叩齿百遍,为之不绝,不过五日,口齿即牢密”,方法简便易行,现代人也不妨一试。
漱口在中国起源很早,而刷牙的流行则要到宋元时期了。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提到“清旦刷牙不如夜刷牙,齿疾不生”,他提倡睡前刷牙,可见刷牙在当时应该是比较普遍的卫生习惯了。在辽、宋、金、元时期的墓葬中,有不少植毛骨刷出土,其形制类似今天的植毛牙刷,对其功能,学者众说纷纭。在明确出土位置的墓葬中,多数骨刷与镜子、梳子等梳妆用具在一起,置于妆奁内,结合骨刷大多出自女性墓葬的情况,很多研究者认为,这种骨刷似为一种梳妆用具,可用来涂抹发油、梳理头发、清理梳子等,而可明确功能为刷牙的很少。
在古代,牙刷的刷毛是用马尾或其他动物的鬃毛制成,由于质地较硬,很多医家认为使用这样的牙刷会损伤牙齿。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倡 “牙齿稀疏……用炉甘石、石膏等分为末,每次用少许擦牙,忌用牙刷”。说明刷牙这一卫生习惯虽然是医家所提倡的,但对于老人或牙齿较为脆弱的人来说,使用硬毛牙刷反而可能会损伤牙齿。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今天的牙刷已较少使用动物鬃毛,而选用较为柔软的人造刷毛,以减少对牙齿和牙龈的刺激。
古代人们口腔保健方法也很丰富,使用的工具和药物更是不一而足。口腔卫生、牙齿坚固可以说是古今中外人们一致的追求吧。
据《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