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5月01日
山西大地民基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科研部职员张东海

以脚步丈量民情 用实干助力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刘家进
  
  走在忻州市河曲县单寨乡夺印村的崎岖山路上,总能看到一个年轻的身影穿梭于田间地头,他就是山西大地民基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科研部职员张东海。自2023年5月加入夺印村驻村工作队以来,他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破解难题,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青春的注脚。
  
  直面乡土挑战 跨越语言难关
  
  从河曲县城到夺印村,46公里的山路蜿蜒崎岖,驱车需一个半小时。夺印村常住人口只有176人,且多为6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他们靠着种植土豆、玉米等旱地作物维生。初到村里,语言不通和生活习惯差异成为张东海面临的第一道难关。
  张东海下定决心,要用最快速度与村民打成一片。当时正值农忙,张东海和同事们从入户走访做起,他们利用村民午间休息时间登门拜访,端着农家饭碗唠家常,帮老人挑水、采购生活用品,甚至卷起裤脚下地干农活。“这里的村民十分热情,村小组长主动当我们的引路人,带着我们熟悉村情,逐步融入乡土生活。”张东海说。
  “一开始语言不通,听不懂村民在说什么,还需要回去想一想。过几天再去一次,挨家挨户地‘串门子’,和村民多聊一会儿,逐渐了解了村情民情。”张东海告诉记者,“走访次数多了,村民也愿意敞开心怀和我们主动聊家常、谈困难。”
  采访过程中,村里一名大爷走进村委会,说着当地方言询问今年种子的发放情况,张东海耐心与他沟通。“我们要尽己所能地拉近与村民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向我们咨询问题、提出要求。”张东海说。
  
  纾解民生难题 筑牢发展根基
  
  “吃水难”是夺印村的老大难。村子地势高,没有深井,取水需从邻村泵水,冬季还存在停水的问题。
  为了让村民都能喝上放心水,张东海和同事们积极向上对接,反映村民用水困难情况,2024年10月,在县农业农村局和水利局支持下,最终决定在夺印村内,打造一口深水井,以满足村民用水需求。
  在深水井施工现场,机器轰鸣,工人们正进行打井、换浆、下管等工作。“今年年内,村民们就能喝上放心水,极大程度改善了村民的生活。”张东海说。
  夺印村的冬天寒冷刺骨,平均气温常跌破零下20度。在走访过程中,张东海看到有老人还穿着破旧的棉衣,心里很不是滋味。驻村工作队立即协调集团资源,号召同事们捐赠闲置衣物、图书和生活用品,并亲手送至村民家中。
  “这衣服穿到身上真舒服、真暖心呀!”收到新棉衣的老人连连称赞。张东海说:“一件棉服,挡住了凛冽的寒风,也燃烧起我们心中助农的烈火。不管再辛苦、费再大的力气,看到村民的笑脸,我们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探索致富新路子 鼓起村民“钱袋子”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为此,张东海和同事们每月进行一次动态监测排查,定期走访脱贫户、三类户,动态掌握他们的收入、医疗、教育等情况。河曲县的防返贫标准线为年收入1.1万元,一旦发现有村民收入低于此线,或者出现突发严重困难户,他们就迅速启动帮扶措施,协调医疗救助、产业扶持、就业培训等资源,确保“应帮尽帮,不漏一人”。
  “驻村期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在任期内尽己所能为当地村民做一些实事,让村民尽可能享受到‘三农’政策的福利,让村民的钱袋子都鼓起来,生活都富起来。”张东海如是说。
  夺印村的生态环境优美,很适合发展养殖业,养殖的牲畜很少生病。2024年,河曲县发布了利农的庭院经济政策,张东海和同事们在村里挨家挨户宣传,“只要达到规模化的养殖或种植标准,比如家里养了超过3头牛、两头猪或50只鸡,经过我们验收以后,每家每户每年就能得到2000元补贴”。目前,响应的村民越来越多,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共同发展,让村民多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此外,大地控股集团还在村里投资建设了肉鸽养殖厂,张东海和同事向村民逐户普及入股收益分红的好处,帮助村民实现多元增收。当地红葱成熟后,他和同事们主动采购800余斤,助力特色农产品销售。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驻村工作队中,有离家500多公里远的驻村第一书记、有连续4年坚守乡村建设的“老队员”。“正是这些并肩作战的伙伴,让我明白青春的奋斗,从来不是孤军奋战,而是携手同行。”张东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