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3年11月17日

宋代人的书信里,藏着哪些恩怨情仇


  近年来热门影视剧对宋朝的复刻描摹,无一不勾起人们对宋史强烈的好奇。“要窥探一个人的秘密,私信无疑是个好东西;要了解人性的复杂、社会的利害,私信更是个好东西。”
  正如当代人的秘密藏在微信聊天记录里,宋人的信札也是解读宋史的有趣切片,暗藏满满的信息量。
  北京画院研究员、美术学博士仇春霞和你一起聊聊宋人写信有何讲究。
  @小兔兔:宋人书信的开头如何称呼对方?结尾是否署名?
  仇春霞:书信称呼格式古今不同。古代书信起首是自己的“名”,收件人的称呼出现在末尾。
  古人姓名构成是:姓+名+字。自己称呼自己的时候,一般用“名”,不用“字”。称呼别人时一般不能喊“名”,必须称“字”。
  比如苏轼称呼自己是“轼”,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米芾喊他“子瞻”。如果你和苏轼闹掰了,跟他吵架时,可以大喊一声“苏轼!你……”
  @小兔兔:宋代人通信是否也遵循“字少信息量大”的原则?
  仇春霞:当年范仲淹在陕西领兵打仗的时候,为了说服仁宗皇帝和战区领导不要主动出兵,他写的信可是苦口婆心,反复陈述,生怕对方听不懂。
  大书法家李建中有 《贵宅帖》,跟对方交待租房、买房、卖车的事情都很仔细。至于言少意多的写法,也是常有的,比如传为宰相富弼写的《儿子帖》,是请收信人关照自己的儿子,还嘱咐对方,看完信后烧掉,这封信看起来就是文字少,信息量大。
  @赞美虚无:古人寄信有邮戳吗?哪位文人的信件独具辨识度?
  仇春霞:抱歉,我没有研究过古代邮戳。但是见过封泥,它的作用类似于现在的骑缝章,或者像带有个人标识的封口胶带。封泥很小,跟大拇指差不多大。有些信件不走政府的邮政系统,而是托熟人或朋友们带过去。
  另外在徐铉的传世书信《私诚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第6行最后三个字——“封记全”,是古人邮寄物品时常用的三个字,表示所有物品都打包齐全了。
  @清叶色:苏东坡被贬黄州后,他身旁热闹的朋友是否鸟兽作散?这时他还和友人书信往来吗?
  仇春霞:被领导打压了,总会有人选择回避的。但是也会有真正的好朋友不离不弃,甚至还能交上新朋友的。苏轼也一样。比如后来的宰相张商英、北宋名将章质夫、黄庭坚舅父李常、宝月禅师、清江三孔之孔平仲,等等,就和黄州的苏轼频繁通信。沈辽从永州绕道去看望他,米芾专程去看望他,陈季常则是旧识,转而成为终身挚友。
  @小兔兔:宋代官场上两个关系不佳的人该如何通信?宋代的皇帝给臣子写信有啥要求?
  仇春霞:如果是想弥合关系,那就送个伴手礼,再附一首诗请对方点评。如果对方也想冰释前嫌,那就回个礼,按着对方诗的韵脚唱和一首。
  如果不想再续友谊,那就别回信。王安石二次罢相后,住在南京,有不少之前在朝堂上跟他刀光剑影的人想与他和解,甚至想去南京看望他,王安石都非常礼貌地回了信。此时给王安石去信的人在信的末尾一般要按朝廷当时给他的最高头衔来称呼他。
  从宋高宗赵构写给岳飞的两封信来看,赵构都没有在信的最前面称呼自己,也没有在末尾称呼岳飞的头衔、职务和名字,只有“付岳飞书”。
摘录自《千面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