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重温司马光
在1004年前的今天,也就是公元1019年11月17日,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诞辰。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故世称“涑水先生”。他是七岁便因破瓮救友而名震京洛的机智少年,是编纂巨著《资治通鉴》的史学家,是北宋四朝重臣。他一生正直磊落、忠心为国,“光孝友忠信,恭俭正直,居处有法,动作有礼”,这是《宋史》对他的高度评价。
论公之德 至于感人心动天地 巍巍如此
司马光出生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司马光家世代官宦,“以清直仁厚闻于天下,号称一时名臣”。司马光受家庭熏陶,忠厚笃诚。
据宋邵博《闻见后录》记载,司马光五岁那年,有人送来一些青胡桃,他和姐姐想吃,却剥不开皮。姐姐有事走开后,家里仆人用热水烫开了青皮。不一会姐姐回来了,问他是谁想出的办法,司马光逞能说是自己。事情的经过正好被父亲看到,他厉声斥责了司马光。严厉的批评让幼年的司马光记忆深刻,“光自是不敢谩语”。
司马光将“君实”作为自己的字,也许正是提醒自己做到时时、事事要“实”。后来有学生请教他修身之道,司马光说:“其诚乎!吾生平力行之,未尝须臾离也。”
司马光与政敌王安石之间的交往,更能体现他的诚与实。二人一个保守,一个激进,但均是竭诚为国之人,只因政见不同成为“对头”。有人劝司马光弹劾王安石,司马光回绝:王安石没有私心。司马光还三次给王安石写信,劝谕王安石不可“用心太过,自信太厚”,借此“以尽益友之忠”。
于物澹然无所好 于学无所不通
司马光生在官宦之家,但父亲司马池的清廉与俭朴对他影响深远。他深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俭能立名成业,侈必堕落自败”。
司马光无论早年做地方官吏,还是后来任高官要职,一直是“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有纯帛”。他在洛阳闲居时,好友范镇来看他,走进屋内,除见到四壁的书架上摆满图书之外,别无他物。范镇深感司马光太清苦,返回许州后,让夫人做了一床新被子,托人捎给司马光,司马光非常感动,在被头上端端正正地写着:此物为好友范镇所赠。并一直用到去世。
司马光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还怕自己因疲劳睡过了头,耽误编书,特意叫人用圆木做了个枕头。木枕又圆又光又滑,稍稍一动,头即落枕,人便惊醒,于是便可继续起来伏案编写。后人称此枕为“警枕”。据说仅编写《资治通鉴》的草稿就堆满了两间房子。
除了 《资治通鉴》,司马光的著作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学、书法、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留下了《潜虚》《涑水纪闻》《司马文正公集》《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医问》,等等。
大忠大义 充塞天地 横绝古今
司马光20岁就步入官场,做过县官、州官等地方官,更多是在京中做朝官,在多个部门任过要职。他秉性刚直,勇于坚持原则,敢于弹劾、批评权臣。
司马光经常上书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和施政理念。宋代的科举制基本上是承袭唐制,注重辞赋的优劣。司马光认为辞赋是文人的事,当官要德才兼备。
王安石变法时,因政见不同,司马光退居洛阳,通过编纂史著,从历史的成败兴亡中,提取治国的借鉴,耗费19年终于完成了《资治通鉴》后,司马光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旋踵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
司马光第二次回朝为相后,朝廷对他非常器重,他也成了有“国际”声望的政治家。西夏、辽国的外交官到了宋朝,一定要探问司马光的健康状况。西夏和辽国的皇帝还一再叮嘱本国的边防军:“现在司马光当了宋朝宰相了,你们千万不要挑起边境事端,免得惹事上身。”
不少人见他身体羸弱,用诸葛亮吃得少而事情多的例子,劝他引以为戒。司马光却说,死和生,是命中注定的事,别去管它。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086年9月,司马光去世。临终前,他嘱咐儿子司马康:死后仍穿平时衣服,盖上范镇赠送的被子,将他的灵柩运回老家,予以薄葬。太皇太后听到司马光去世的消息,非常悲痛,和皇帝立即去吊丧。京城的老百姓罢市前往凭吊,有的人甚至卖掉衣物去参加祭奠,街巷中的哭泣声超过了车水马龙的声音。等到安葬的时候,前去送葬的人哭得非常真诚,仿佛是在哭送自己的亲人。朝廷赠封司马光为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 据《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