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青”字号品牌打造改革新亮点
本报记者 陈晓平 郭丽菲 通讯员 张春花
为进一步推进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工作走深走实,共青团忻州市偏关县委紧盯党委中心任务,持续围绕青年需求,坚持“以政治思想浇灌,以社会实践淬炼,以贴心服务润心”的工作思路,倾力打造“小而实”的“青”字号品牌项目,使基层团组织工作活力显著增强,组织覆盖率和工作影响力显著提升。
创新“点单式”服务模式
打造“组织联建、理论联学、活动联展、资源联享、服务联送”的团建模式,依托资源借力开展团的活动。遵循新时代青少年成长轨迹,先后开发了“青春交友”联谊、公益助考、“微心愿”、“青年创业培训”、“七彩假期”等多个品牌化项目,成功探索出“点单式”青年服务模式。
在偏关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依托党建工作阵地、团属工作阵地等现有资源破解“缺载体”难题,升级打造县级“青年之家”1个,在新关镇南关社区打造集“青年之家”、团代表联络站、青年公益服务中心于一体的“青年会客厅”1所;乡镇“青年之家”实现全覆盖。偏关县委书记杨晓宏还专门对青年创业示范点进行调研,对青年创业就业典型服务乡村振兴给予鼓励。
持续深化“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通过邀请社会各界优秀青年与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座谈,不断提升青年的政治参与效果和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增强青年治理人才、产业人才、教育人才的培育力度;创新开展“为家乡的发展建言献策”征集活动,问需于青年、问计于青年;携手爱心人士对农村困境儿童开展“微心愿”帮扶活动;依托县图书馆开展“传承五四,品味书香”五四青年节朗诵比赛,向青年推荐优秀书籍,让青年与文字产生共情,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聚焦社会青年焦点话题,加强青年思想引领,为引进人才搭建正规交友平台,组织开展青年联谊交友活动,切实关心和帮助单身青年人才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为青年成才搭台铺路
搭台子,为有志青年搭建实践平台。畅通与组织、人社、教育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构建“资源共通、优势互补、平台共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良好格局;与太原理工大学等三所高校合作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高校学生领略黄河的秀美、明长城的厚重、古村落的静谧幽静;开展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12期,招募青年大学生50余人,提供实践岗位50余个;组织开展“感恩新时代·体验家乡美”、“青”眼看家乡主题研学活动,引导大学生感知社会、回馈家乡、服务群众;组织30余名青年开展非遗文化研学课堂,在弘扬非遗文化的同时增强了偏关青年的文化自信与情感认同。
压担子,为敢为青年擂响冲锋战鼓。构建“党政引领、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青年志愿服务体系,培育青年志愿者骨干队伍,动员偏关青年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建功立业;动员30余名青年志愿者参与“青春志愿行——保护母亲河”志愿服务活动,助力环境保护;组织20余名青年志愿者在南窑头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老人提供免费剪发服务,帮助村民打扫庭院、清理房屋、擦拭门窗桌椅、清运垃圾等,让农户的户容户貌得到改善。
铺路子,为实干青年拓宽用人渠道。坚持“选、育、管、用”并重,各乡镇按照“8+1+N”的模式,构建全链条团干部选用机制,“8”即8个乡镇选配2名兼职团委副书记,“1”即每个乡镇选配1名“青年之家”兼职副主任,“N”即从各乡镇乡村振兴第一书记中选派团建指导员,原则上一名团建指导员指导不超过5个行政村。
打造育人特色品牌
结合青少年工作特点,团偏关县委打造了“青年大学习”“红领巾讲解员”“青年宣讲团”“七彩假期”等育人品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组织30余名少先队员开展了“传播长城知识,传承历史文化”红领巾研学主题教育活动,让少先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长城精神文化内涵,激励他们磨砺意志,赓续长城精神;依托青年讲师团、红领巾讲解员等团队,开展专题辅导、流动宣讲、交流学习等活动;依托“青年之家”“团代表联络站”等团属阵地,常态化开展面对面、互动性的交流宣讲。
团偏关县委书记赵俊芳表示,下一步,团偏关县委将紧抓机遇,服务中心大局、青年发展聚力赋能。紧抓基层组织改革的机遇,始终保持团组织善于创新创造的鲜明特色,切实增强大抓基层基础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着力在实干兴业中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幸福偏关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