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3年09月27日

中国传统的“可以”文化

●郭孝实


       应该的东西明确得越少,越不充分,可以的不确定性就越大。可以靠发现、靠积累,更需要悟性。情商的高低有时决定了可以的空间大小。
    中华文明的演化和汇集形成了反映民族特质和精神风貌的文化,是为中国传统文化。它表征着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风俗精神,由历代人民所创造,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内涵以及优良的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包含道家文化、墨家文化等。
  儒家文化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提倡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仁、义、礼、智、信”是儒家 “五常”,分别指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五常”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和伦理原则,“温、良、恭、俭、让”分别指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是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准则;“忠、孝、廉、耻、勇”分别指忠心、孝梯、廉洁、羞耻、勇敢,它们是儒家提倡的人应信守、践行的五种高尚品格。
  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体现是中庸思想。中庸思想贯穿于儒家文化的整个发展过程,并被不断地阐释。“中者,不偏不倚,不执两端”,是一种动态平衡。因为“中”,曹操挟天子令诸侯,终未敢称帝;因为“中”,范蠡助越灭吴,而功成身退;因为“中”,曾国藩剿灭太平军,却主动交出兵权;因为“两端”,项羽灭秦功高,却众叛亲离,殒命乌江;因为“两端”,商鞅变法,不徇私情,却被无情车裂;因为“两端”,白起坑杀赵军无数,威名远扬,却被秦王赐死。物极必反,两端无常。历史的长河中,走过了多少英雄,留下了多少无奈。
  道家文化观察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提出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休养生息,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观。道家文化大可治国平天下,小可治家安居乐业。代表人物从老子、庄子、鬼谷子,到后来的张仪、苏秦,再到后来深受道家文化影响的张良、诸葛亮等。“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洪武之治”等,以及两宋时期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都是以道家治国。“无为而治”思想的本意并不是不作为,而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民众自我能动性。统治者宽刑简政、轻徭薄赋、与民休戚,尽量靠万民的自为自治而达到治的目的,有所为有所不为。
  墨家文化以墨子为代表,其所提倡的思想主要包括兼爱、非攻、尚贤和节俭。兼爱指天下人皆相爱;非攻即反对攻战;尚贤指推举能人要以贤能为标准,不分门第和亲疏贵贱。
  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等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结晶,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中国传统文化是“可以”范畴的文化。之所以这么说,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规范和社会伦理的影响和教育,这些都是以倡导性、号召性、推崇性为主。它尊重个体的悟性与理解,在明确原则的前提之下,不绝对、不强制,有空间和弹性,包容差异和变化,讲求圆融和通达,大多不具有法律、制度、规定的强制性,经常通过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老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习得,属于“可以”的文化。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具有明显的“可以”的特质。比如《道德经》中的开篇语就是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既然有道名存在,却又无法真道、无法真名,所谓的道要靠每个人去悟。人跟人的智商和情商不一样,有的人连道的存在都发现不了、意识不到,怎么可能悟得懂道,又如何按其道去做人做事呢?再比如,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指的就是不左不右,但到底可以左到什么程度、右到什么程度,并没有明确的程度和标志,全靠个人去感悟和把握。靠个人的造化程度去把握的东西,出现什么状况都是可能的,这就属于“可以”的内容。
  第三,缺少相应的惩戒措施。既然是弘扬和倡导性质的,做不到位的后果也不具有惩戒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可以”文化,对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包括建筑、园林景观、诗词歌舞、戏曲舞蹈、民族服饰、餐饮、绘画等,比如,驰名中外的中国写意绘画讲究 “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以洗练的笔法,用简单的线条和浓淡的墨色、留白的画面与构思,勾勒和渲染出超自然的传神意境,表达作者的思想追求,为欣赏者带来无限想象的空间,见仁见智,不拘一格。同一幅作品在不同的观者面前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美学和精神享受。特别是带有禅意的作品,细细品来,更觉意犹未尽,回味无穷。这正是其中不确定的各种“可以”带给作品的魅力所在。董其昌先生曾总结说:“画山水唯写意水墨最妙。何也?形质毕肖,则无气韵;彩色异具,则无笔法。”
  事物具有两面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可以”文化也体现在一些为人处世中的消极方面。有些中国人太强调人际关系,总想方设法去构建各种特殊的人际关系网络。明明不用靠关系就可以办成的事情非得托人找关系。到医院看病,非得给大夫塞上红包,才觉得心里踏实,给孩子的老师送礼讨好,寻求老师对孩子的特殊照顾等。明文规定可以办的事情因为没找熟人打招呼而心里总是不踏实。这助长了社会上某些不正之风和贪婪腐化。减少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可以”的不良影响,一方面要加强教育与监督,弘扬社会正气;另一方面,还需要道德建设法制化。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可以的文化,其中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这种“可以”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仁义”“和合”“和平”“均等”等思想,承载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理念,“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命境界,“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言必信,行必果”的行为规范,“正心诚意,修齐治平”的心性修养。中国文化、中国精神包容之大就是“可以”的空间之广,更容易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所理解接受。而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软实力,更具长久的影响力、感染力和穿透力。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摘自《可以与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