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电影
●玫子
这间房子被“我的老电影”一用就是好几年。那是一个组织5-12岁的少年体验微电影的文化机构。
每到周六日、寒暑假期间,一群群小学生来佳地花园小区集合,然后由一辆大巴车统一载送到外景地——青龙镇,感受一场革命传统老电影《鸡毛信》的重现和体验。
小学生们来到“老电影博物馆分馆”的院子里,观看了一场由老式放映机播放的黑白电影 《鸡毛信》,电影结束后,导演为大家再温习一遍主题思想、故事梗概、特色人物和行动场景。
午饭就在这个院子里吃。饭前,孩子们已经换上装备,装扮好小八路形象。别说,一旦进入角色,孩子们稚嫩的脸庞变得庄严起来。他们秩序井然,行动迅速,排着整齐的队伍领饭吃。半碗米饭加一勺大烩菜,粒米不洒不剩,彻底整改了在家时的坏习惯。其中,被推选出的抗日小英雄“海娃”,更加威风凛凛,手持红樱枪,昂首挺胸,跟真的似的。
陪同孩子们一起来的父母们也换上了装备,爸爸当鬼子、妈妈当乡亲。
演出开始啦:
在山坡上,一群老乡有说有笑地种着地;
小八路们在海娃的带领下,正在消息树下站岗放哨;
正在这时,由翻译官(导演扮)带着一帮鬼子进了村;
海娃朝着乡亲们大喊一声:不好!快撤!随即扳倒消息树。
埋伏在道路高地两旁的小八路们在冲锋号声中,“噼噼啪啪”朝鬼子放枪;
鬼子们在一声声惨叫中命归西天!
最后还俘虏了翻译官和一个鬼子官儿。
战斗胜利啦!乡亲们挥舞着红旗,小八路们高举长枪欢呼雀跃。
一场身临其境的爱国主义教育,一场生动而难忘的微电影体验。最后,大家一起留影纪念。
“我的老电影”工作室配备了固定的摄影、录音、美工、剪辑和编剧,虽然是简单的翻版,但也力求创作的默契,真是值得重视的探索。
记得中国内地演员赵丹曾提出:我们的领导要管大事,国民经济指标的制订,工农业制度的制订和贯彻执行。但不必管怎样种田、怎样做板凳、怎么裁裤子、怎么炒菜。
毛主席他老人家关于文艺有个“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要方向对头,文艺家有的是自己的套路。
生于民间长于民间的故事,自然有蓬勃的生命力。“我的老电影”工作室的七八个人,全靠自筹资金、自编剧本、自己去各学校发广告、做路演招募体验者,他们全年仅微电影体验项目的经济收入就足可以养活团队。除此之外,他们还利用不出工的时间做创作,开发研究新项目,搞得热火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