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改革“六化”打造团建工作项目品牌
本报记者 李云霞 郭丽菲 通讯员 李蕊
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工作启动以来,共青团运城市稷山县委聚焦改革“六化”主攻方向,拓宽团干部选育渠道、多面创新驱动、发挥网络优势、引领“青”字品牌、强化资源整合、紧密联系青年,全方位、多维度协同推进改革走深走实,凝聚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青春力量,奋力打造县域共青团发展新格局。
聚焦“干部来源多元化”拓宽选育渠道
调入1名县级团干部,编制内干部全部配齐;细化挂(兼)职副书记分工职责,选聘1名省优秀团员担任兼职团干部、聘任3名大学生兼职团干部,充实团县委的工作力量;通过“返家乡”活动为各乡镇聘任兼职团干部7人,全县467个团组织全部配齐团干部,构建了全新的、强有力的三级团干部组织体系,工作力量增加1倍以上;以专题培训、主题团日活动、“青年大学习”网络团课等形式持续在团干部中开展专题学习,推动理论武装有形有效;建立团干部目标责任制、奖惩制,明确工作期限、岗位目标、考核方式等,持续畅通成长、发展渠道,有效激励团干部干事热情;采取 “现场述职+书面述职+民主测评”方式,全覆盖评议乡镇团组织负责人,并将评议考核结果向乡镇党委反馈,确保考核结果的运用。
聚焦“组织方式多样化”多面创新驱动
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健全团的组织体系。对全县基层团组织建设进行全覆盖调研摸底,传统领域组织应建尽建;推动团组织赋能新兴领域,县域内规模以上企业已建立党组织且符合建团条件的企业已全部建团,在“两新”领域新增团组织25个,成立稷山县快递物流行业团工委,新增团主导的青年社团8个,增幅44.6%;深化“团办青年社团”理念,新增青年社团13个,定期开展宣讲直播、志愿服务等活动,打造共青团引领服务青年的重要载体;依托7个乡镇、社区服务中心、稷山县学雷锋志愿者协会、稷山县人民法院建立“青年之家”10个,广泛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和法治宣传教育,致力于把“青年之家”办成引领思想的阵地、关心关爱的载体、青春担当的阵地。
聚焦“引领动员网格化”发挥网络优势
积极探索团员青年群体工作有效覆盖和互联网团建工作,充分运用网络手段,成立县乡两级网上青年社群40个,建立由大学生村干部担任“青春‘网’格员”的工作机制,策划满足不同青年需求的活动,引导广大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工作,着力提高团组织的凝聚力;依托 “青春稷山”微信公众号开辟“团团带你学党史”“宣讲二十大”“青年大学习”等各类团建专栏,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强化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创新开设“青春风采”专栏,充分展示新时代新青年积极向上的新形象。
聚焦“工作内容项目化”“青”字品牌引领
成立青年突击队10支,统筹各行业青年力量,助力全县中心工作;定期组织学生到人民法院开展青少年“模拟法庭”活动,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县人民检察院团支部创新青葵工作室“青”字号品牌工作,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每年寒暑假招募“返家乡”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引领“返家乡”大学生了解家乡、关注家乡、认同家乡。
聚焦“生存资源社会化”强化资源整合
积极探索团资源精准、多元供给,筹措社会资源20.4万元;对接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2023年争取希望工程 “圆梦行动”7万元、省青基会配捐7万,资助贫困大学生圆梦;争取社会力量,为66名特困学生发放价值2.4万余元的温暖包;在“青春兴晋”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集体婚礼、相亲交友等活动中,提供系列资源;对接清河北阳城红色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开展思政课,团的服务功能进一步优化。
聚焦“运行机制扁平化”紧密联系青年
团稷山县委始终坚持顶层设计,从规范制度机制层面,形成长期、常态、长效的制度保障体系。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的改革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把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工作纳入全县改革大局统筹谋划、一体推进;在每年例行召开一次青年工作联席会议的基础上,加大各成员单位之间的互动频率,为稷山青年搭建交流交友新平台;每月定期开展志愿服务、联系走访、团团结对等系列活动,走访青少年,解决困难需求。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接下来,团稷山县委将持续锚定“六化”主攻方向,持续激发基层团组织的内生动力,着力打造团建工作项目品牌,全力推进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