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3年06月29日
中国铁路太原局太原北车辆段货车检车员李鹏

刻苦钻研 练就过硬本领


    本报记者 张丽 通讯员 赵炳旭

  进入7月,太原北车辆段榆次运用车间作业场上骄阳似火。伴随着车辆驶入时车轮碾压钢轨的轰隆声和点检锤敲击车辆部件发出的叮当声,货车检车员们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技检作业。
  人群中有个身影格外显眼,一米九的身高在高度不足一米的车辆下灵活穿梭,时而跨轨,时而探身,行云流水,动作娴熟。他叫李鹏,是太原北车辆段的青年职工,2017年至2020年,连续4年被北车辆段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2018年,获得集团公司 “安全标兵”“典型故障能手”等称号;2019年,作为非技能竞赛选手斩获“火车头奖章”。

刻苦钻研学本领

  出生于1989年的李鹏,高中毕业后,毅然选择成为军人,并进入国旗护卫队。
  21岁的李鹏退役后,成为铁路货车检车员。他所在的榆次枢纽,承担着太中银、石太、南同蒲、太焦等多条运输干线的货车检修任务,平均每班检车10余列,每人每班都要在线路上行走10多公里,在车底钻进钻出3000余次。面对如此繁重的工作量,李鹏没有丝毫退却,因为他深知铁路是祖国交通运输的“大动脉”,承载着非常重要的使命,并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安全隐患无处遁形,绝不能让“带病”的车辆上线运行。
  对于没有系统学习过铁路专业知识的李鹏来说,工作中还是遇到了不小的挑战。一个个形状各异的“铁疙瘩”让他摸不着头脑,加之以往的“身高优势”突然成了检修车辆的“劣势”,不免让他有些失落。看到愁眉不展的李鹏,他的师傅、曾获得“三晋技术能手”称号的张志岗,经常利用工作间隙开导他。
  为了提升检车水平,李鹏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相关知识,随身携带的《铁路货车运用维修规程》不知翻了多少遍,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技术规章是现场作业的‘武功秘籍’,只有把规章吃透了,现场作业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理论知识有一定的“造诣”后,他开始寻求“学用结合”。下班后,他经常扎进配件识别区,将各类配件拿在手里“细细端详”,揣摩着哪些部位容易发生故障。有一次,他发现车辆的冲击座微微变形、向内凹陷,当时正下着大雪,车体上厚厚的积雪导致难以判断,不认真看还以为是配件铸造缺陷。认真细心的他不放心,便清除积雪仔细观察,发现座体上有一道长约20mm的裂纹,最终进行了扣修处理,防止了可能发生的事故。
  这次经历,不仅提升了李鹏的信心,也让他有了更大的奋斗目标——那就是做精检细修的技术能手。面对货车技检作业点多分散、费时耗力,一些隐蔽故障不易发现的实际,他总是在休班期间向老师傅请教经验,分析不同部位的结构特点。正是凭借这股“钻劲”,他总结出了“听声音、查部位、精测量、全覆盖”的16字故障判断方法,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运用。

努力奋斗不停步

  今年年初,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以李鹏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成立了。
  通过建立“典型故障日交流、发现技巧周沟通、作业经验月座谈”机制,李鹏定期与车间职工进行面对面交流,起到了互学互促、互帮互提的效果。许多青年职工“慕名而来”,争先恐后地向他请教工作技巧,李鹏也十分乐意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他说:“作为检车员,保证车辆安全运行是我们的天职。虽然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但意志力却是无穷的。拿我来说,每当作业接近尾声时,整个人的体力和精力几乎是完全耗尽的状态。但是越到这个时候,越要告诫自己要坚持,典型故障可能就在最后一列上。”
  正是凭借对列车安全的高度负责,工作12年来,李鹏完成了从月度无漏检、季度无漏检,一直到年度无漏检的成就飞跃,达到了让人望其项背的成就。李鹏凭借超人一截的安全成绩,成为许多同事的学习榜样。
  入职4年的青年职工安邦说:“鹏哥的成绩真的很让人惊讶,没认识他前,我想都不敢想有人能在这么长的时间内做到无漏检,别说是一年,就是一个月、一周我都觉得很难办到。我们日常都是被扣钱,而鹏哥是被奖钱,差距真的是太大了,鹏哥真的就像一座矗立在我面前的大山。自从听了鹏哥讲授经验和技巧后,现在的我知道了如何能翻越这座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