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3年04月10日
潞安化工集团常村煤矿综掘一(2)队队长、党支部书记张世丽

小改小革解难题 技术创新保安全


    本报记者 刘琴 通讯员 王向东

  出生于1986年的张世丽是山东临沂人,2013年,他因工作需要调入潞安集团常村煤矿工作。多年来,他始终坚守初心,敢于创新,凭着不怕吃苦受累的韧劲和勇于钻研探索的钻劲,十多年如一日奋战在百米井下的采掘一线,立足矿井安全生产、创新创效、人才培养、管理提升,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破解了制约矿井高质量发展的道道难题,成为这座代表潞安高质量发展窗口矿、标杆矿的“领跑者”。
  今年两会期间,他凭借多年努力工作取得的优异成绩,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勤学习善钻研 小改小革解难题

  2013年,张世丽主动选择到矿井采掘一线从事机电设备维修工作。到达新的岗位后,他便下定决心,要在这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学习、刻苦钻研,融入智能化矿山建设的主战场。
  2014年,潞安集团在常村矿率先引进第一套掘锚一体化设备——山特维克MB670型掘锚一体机。为了尽快使设备调试运转,张世丽学理论、析原理、练实操,不断琢磨设备的每个细节,大胆对设备进行局部优化、改造,先后参与完成了锚杆钻机临时支撑板改造、临时支护顶棚扩展翼等十几项小改小革,大大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该矿在施工S6-8轨顺期间,日均20米,最高日进23米,掘进进尺由原来的每月260m至270m提高到每月450m至500m,掘进效率提升了近一倍。
  随着矿井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和数字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机电设备能否正常运转,直接关系井下生产正规循环作业和企业的集约高效发展。张世丽在长期与机电设备的“耳鬓厮磨”中,创新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机电故障排除方法,并借鉴中医看病技巧,生动地称之为“望闻问切”四诊法,制作成课件让员工集中学习,不仅提升了现场实操效果,有效解决了现场的技术难题,而且在兄弟单位得到了应用推广。

盯现场抓关键 技术创新保安全

  工作中,张世丽一个心眼放到现场,一门心思钻到问题里,紧盯变化环节,运用创新性思维,发挥专业优势,想方设法解决了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生产难题。
  N3-10皮顺施工过程中,常常因为两帮成型不好或者煤质酥软等不利因素造成锚杆外露过长而报废。为解决这个难题,张世丽不分昼夜地泡在队里,从井下上来后,就到工房把报废的扭矩倍增器进行拆解,了解内部结构,查资料,计算数据,反复验算,就连吃饭时,脑子里也是挥之不去的各种疑问和破解之法。终于,熬红的双眼、透支的体力有了回报——可换向扭矩倍增器研制成功。现场试用,不仅使支护效率提升了10%左右,而且降低了劳动强度,消除了安全隐患。该项目获得了常村矿技术创新一等奖,集团机电技术攻关、创新增效竞赛二等奖,山西省“五小”竞赛二等奖。
  多年来,他先后设计完成了“新型气水分离装置”“风水联动细水喷雾系列降尘装置”“机掘岩巷除尘风机的优化应用”“短距离运输简易皮带”“随机电缆拖移装置”等60多项技术创新项目,其中19项在省、市、集团公司获奖,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及国家发明专利12项,发表论文4篇,参与完成著作3部。

传技能提素养 精益管理促提升

  作为一名基层管理者,张世丽深知,在这个煤炭行业经营模式转型升级、装备技术快速更新的时代,企业要想在智能化矿井建设上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员工队伍。为此,他在日常工作中,极端注重员工的素质提升。针对不同岗位、不同人群,每个月他都会牵头亲自制定专门培训计划。聚焦队组现场安全生产的新要求新变化,持续强化相关技术要求、规范和标准培训学习,并结合月度培训内容选取相关的事故案例进行再学习,让大家在案例学习中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学习防范措施,做好事故预防及安全意识提升。
  作为矿上培养起来的技术人才,他自觉主动带头走上讲台,为其他队组提供常用设备的电控、液压原理及常见故障处理等套餐式培训,将自己平时的学习心得、结合现场故障处理经验与兄弟单位分享。另外,针对矿井机电技术人员普遍存在对新引进设备操作不熟练、导致事故处理时间长的现状,他在井下处理故障时,尽量做到边处理边结合所讲解的控制原理,让机电检修人员尽快形成一整套系统的故障处理思路,大大提高了全员现场规范化操作水平。
  因为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巨大贡献,2017年“张世丽职工创新工作室”被长治市总工会正式授牌。这为他全面开展创新创效、难题攻关、技术交流、职工培训等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工作室先后培养出工程师2人、高级技师2人、技师6人、高级工37人。
  随着山西国资国企改革的全面推进,潞安管理改革重塑,张世丽深刻认识到“精益思想指导下的算账文化”对算好队组效率账、效益账的重大意义,积极构建“以人为本的精益管理”模式,通过对现场管理精益项目的提案献策、动态化管理,分享固化、成果输出,探索推进“生产组织精准、设备运行精良、数据信息精确、管理体系精细、人员技能精通”的队组管理运行新机制,实现了队组各环节各要素的有机匹配,有效调动了员工工作、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员工精益意识由自发向自觉的根本转变。他组织队组先后制定《诚信出勤管理规定》《主动安全激励办法》《班组正规循环台阶激励》等多项管控措施,完成精益改善项目70余项,全矿推广应用39项,累计创造效益达2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