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本报记者 赵云云
从2008年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到2015年组建志愿服务队,再到荣获 “晋城好人”“五星级红十字志愿者”“最美志愿者”“山西好人”“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10多年时间,志愿服务已经成为阳城县红十字志愿者协会会长于建敏的一种生活方式。
助人为乐是唯一爱好
于建敏平时除了偶尔和朋友闲聊娱乐,助人为乐可以说是他的唯一爱好。
时间回溯到2008年。那天,他出门办事,在车上听到广播里传来汶川地震的消息,心里一颤,当即调转车头,直接赶到晋城市红十字会捐了2000元,成为晋城抗震救灾捐款的第一批人。在文体宫广场看到晋城市红十字会组织志愿者为汶川地震开展募捐活动后,他当即决定申请加入晋城市红十字志愿服务总队。从那以后,一种奉献社会的强烈使命感充溢了他的心胸,只要看到身边有需要帮助的人和事,他都会主动伸出援手。“雷锋以帮助他人为最大快乐,我要传承雷锋精神,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于建敏说。
于建敏是阳城县北留镇李家村人,同村有一对姐妹,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2011年,父亲突然得重病也去世了。于建敏得知后,立即托人给姐妹俩送去1000元。“我能做的不多,希望能用微薄之力让她们得到些许帮助。”于建敏说着朴实的话,却做着感人的事。
2011年中秋节前夕,一次偶然的机会,于建敏结识了为老人义务理发的栗红连,被这位“中国好人”身上的精神所感动,随后便主动请缨,当起了栗红连的司机,每月定期载她到阳城县各乡镇的敬老院和偏远农村为老年人、残疾人义务理发。不管平时工作有多忙,只要栗红连一个电话,于建敏随叫随到。这几年,他跟随栗红连下乡300多次,行程6万多公里。凤城镇的白沟村、蟒河镇的押水村、演礼乡的南任村、西河乡的上李丘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除了为栗红连的爱心团队义务当司机,于建敏还经常看望慰问特殊困难家庭和残疾人家庭。逢年过节,于建敏还会给敬老院的老人和阳城县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送去节日慰问品、学习生活用品等。
用实际行动影响更多人
2015年12月,他组建成立了阳城县红十字志愿服务队。服务队成立初期,他把应急救援和帮助寻找走失人员作为队里的一项重要工作,每次只要看到有关走失人员的消息,他都会第一时间跟家属取得联系,详细询问情况后发布在群内让大家及时转发出去,并就近组织志愿者帮忙寻找。从服务队成立到现在的7年多时间里,他和队友们执行溺水打捞和山地救援任务40余次,参与寻找走失人员300余人。
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来袭,于建敏不假思索再次冲锋在前。
2021年春节前,面对疫情防控的复杂形势,为确保阳城县旅客出行和一线工作人员单位的防疫安全,他自费7000多元购买了3台防疫消杀弥雾机,组织救援队员为县客运中心、县公安局交警大队等一些人员密集单位进行预防性防疫消杀。2022年春节后,他积极组织志愿者在高速路口开展防控登记排查工作,并通过阳城县红十字会向县疫情防控相关单位捐赠了一万只口罩。他被阳城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授予“疫情防控优秀志愿者”。
随着加入服务队的志愿者逐渐增多,于建敏先后组建成立了应急救援队、三献服务队、艺术团、义诊队、红连理发队、红伞计划、黄手环项目、蓝天心理援助、绿健行动等项目和部分乡镇志愿服务分队。他把所有空闲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服务队的发展和完善上。在他的带领下,服务队的成员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了3000余人,累计组织志愿服务活动上千余次,已经成为晋城市一支极具影响力的公益组织,被晋城市红十字会授予“红十字志愿服务先进组织”,被阳城县委、县政府授予“志愿者服务先进团队”,被阳城县文明办评选为2020-2021年度文明单位。
做好事永无止境,献爱心重在践行。于建敏始终以一颗赤诚之心、笃定之志,走在公益活动的前列,以实际行动昭示爱心的力量,也使更多爱心人士加入到了红十字的大家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