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莓成“金果果”年轻人都回来了
本报记者 陈彤
1月30日,走进太原市晋源区五府营村的草莓采摘种植基地,道路干净整洁,两侧的温室大棚一幢连着一幢,各家彩旗飘飘,红彤彤的对联喜气洋洋,招牌交错林立,随处可见的 “草莓”是关键词。
五府营村有百余户草莓种植户,种植面积200余亩,上百个温室大棚平均年收入12万余元,是太原市远近闻名的、规模最大的草莓基地。小草莓成就了大产业,成为百姓增收致富的“金果果”,年轻人回乡务农、安家置业的“助推器”,为五府营村找到了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王二小香飘飘草莓采摘园已有工人在劳作,准备开工。大棚高大明亮,分外显眼。透过挂满水雾的塑料膜可见,内里大有乾坤。掀起厚重的门帘进去,一股热气杂夹着草莓的香甜扑面而来。墙上的温度计显示当下的温度为23℃,门帘的正上方还安装着一个360度摄像头。棚内开阔舒朗,空间通透,一列钢管立柱一字排开撑起整个大棚,一垄垄草莓整齐分列两侧。
“现在温度起来了,进点风哇。”负责人李新东拿起遥控器一按,头顶的塑料布“吱吱”作响卷了起来,不一会儿就有微风钻了进来。这是他今年刚改造的新式大棚,较以往低矮、阴暗逼仄的老式大棚不同,大棚加高到6米,加宽到14米,用手腕粗的钢管做支架,用塑料布做墙,不仅建造时间比砖结构的大棚要短,种植面积和进光量也翻了一倍,升温快、更智能,可以保证棚内恒温恒湿。这座大棚占地2亩,预计可产8000余斤草莓,生产旺季将持续到6月,毛估收入15万元左右。
如今,基地95%的草莓种植户是年轻人,有在外打工又回家务农的,还有毕了业就从事草莓种植的。今年35岁的王英,两年前辞职回家种草莓。当时的他在一家公司干了6年采购,常常跟着老板东奔西跑应酬,每月也就五六千元的工资,加上年终奖一年的总收入最多能拿到10万元。当他听说草莓园两亩地的年收入就有十几万元时,王英动摇了,“回来种草莓收入不错,还离家近,方便照顾父母,何乐而不为呢?”
说干就干,王英建起了明明草莓采摘园,开始了和草莓“较劲”的日子。第一年收入不行,第二年有了起色,现在他承包了四五亩地共3个大棚,每年有几十万元的收入。自草莓上市以来,他和家人每天都要出门给客户送草莓,“近一个月,线上线下买草莓的人更多了,每天也更忙了,一定会努力让全太原人民吃到我家香甜好吃的草莓。”王英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