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10月14日
山西中医药大学

脚步丈量山河 药香浸润青春

本报记者 郭丽菲

  2025年夏天,山西中医药大学124支实践团队、1100余名师生背起行囊,奔赴省内外100多个县、乡、镇、村,用脚步丈量土地,用专业感知时代,用青春回答“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宏大命题。
  从红色遗址到田间地头,从社区教室到乡村诊所,各实践团队在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的思政实践课中,将“大医精诚”的岐黄志与“强国有我”的青春心深深镌刻在三晋大地。

踏访红色热土 传承岐黄薪火

  第三临床学院“岐黄矿安”实践队走进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纪念馆,感受那段山河破碎、同胞受难的黑暗岁月。
  中药与食品工程学院“荣药井冈本草志”队则在江西井冈山编草鞋、采草药,将革命精神与中医药实践深度融合。
  在晋绥八分区旧址与古交市岔口乡关头村的“钢铁走廊”间,杏林“青马工程”班“青马岐行”中医药文化科普团接受了深刻的革命精神洗礼。青年学子在多元实践里完成“学思想、强信念、践行动”的思政成长,筑牢思想根基。
  在平遥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馆,青年学子肃立凝望;在井冈山革命旧址,触摸历史温度;在晋绥八分区旧址,聆听烽火岁月的回响。红色遗址是“活的教材”,中医药文化是“热的纽带”。当革命精神遇见岐黄之术,青年学子忽然明白:所谓“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精神的接力——就像当年用草药救人的前辈,今天的他们,也要用专业知识守护人民健康。

践行专业使命 坚定文化自信

  2025年,山西中医药大学团委立足学校中医药办学特色,以“传承岐黄薪火、厚植文化自信”为核心,聚焦专业优势找准思政育人切入点,通过普及中医药经典知识、创新文化传播载体、打造沉浸式实践场景等方式,让中医药文化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构建起充满“药香”与“正气”的特色“大思政课”体系。
  第四临床学院赴吕梁“医路乡伴、康养筑梦”“三下乡”社会实践一队走进吕梁市交城县,体味赵延龙老师在《知己知彼话食养》讲座中讲到的“药食同源”真谛。
  在晋中市北窑社区,健康服务与管理学院赴北窑“岐黄传韵”中医药文化科普实践队开展了八段锦教学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护理学院“纤手织梦,护润乡田”实践队走进晋城市沁水县,向村民讲解了艾草经络锤的核心功效,并选取对应穴位贴压耳穴贴,缓解村民的失眠症状。他们还利用中医特色理疗的独特功效,让村民体验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
  当专业知识遇上民生需求,当“岐黄之术”融入日常点滴,青年学子更加确信:中医药不仅是老祖宗的宝贝,更是解决现代健康问题的“中国方案”。

寻访基层医者 感悟大医精诚

  “医道不在庙堂,在田间地头的疾苦里;传承不在故纸堆,在守护百姓安康的践行中。”在临汾市隰县中医医院,该院院长马宝贵的话语,让国旗护卫队“旗暖乡村”实践队的队员们红了眼眶。
  这个夏天,山西中医药大学39支“寻访基层好医生”队伍深入山西11市42县,与65名基层医者对话,上了堂“关于坚守与传承”的思政大课。
  傅山学院“红脉药香润晋阳”“三下乡”社会实践队来到晋中市平遥县道虎壁村王氏妇科研究院,与国家级非遗“平遥王氏妇科”第28代传承人王金权进行了交流。王金权轻抚脉枕讲述传承哲思,他叮嘱青年学子:“中医妇科的生命力在临床,需以疗效为舟,载经典智慧渡患者之河。”队员们感慨:“‘传承’不仅要传承技术,更要传承‘把患者当家人’的情怀。”
  既悟中医辨证之妙,更懂医者担当之重,这份基层淬炼出的医道箴言,终将化作青春筑梦的力量,让岐黄薪火在新时代生生不息。

坚持知行合一 书写思政答卷

  “老师,这是什么药?”“我知道!这是枸杞!”在临汾市吉县“杏林童行”活动现场,孩子们围着手工艾草花瓶兴奋不已。第二临床学院实践队设计了中药拼图、推拿体验等趣味活动,让深奥的中医知识变得可触可感。
  在忻州市忻府区兰村乡中心小学,第一临床学院实践队队员带孩子们绘制了“健康成长树”,写下健康承诺。兰村乡中心小学校长欣慰地说:“中医药文化化作了孩子们的生活习惯,这样的传承最有生命力。”
  在古交市马兰镇,“青助健康”实践队为老人们把脉、量血压,讲解药食同源调理技巧;在太原市一干休所,中药与食品工程学院“薪火暖夕”队为老人们泡制了枸杞菊花茶、陈皮茯苓茶,送上温暖关爱。
  当青春力量与峥嵘岁月相遇,是一次志愿服务,更是一堂鲜活的思政课,关于“责任”“奉献”“传承”的道理,在不经意间浸润青年学子心田。
  50余份调研报告直击基层医疗痛点,60余场健康活动覆盖8000余人次——数字背后,是山西中医药大学青年学子从“倾听者”到“讲述者”转变的见证,更是“小课堂”与“大社会”深度融合的展现。他们以脚步为笔、以实践为墨,在广袤大地上写下了一篇篇充满温度与力量的“思政答卷”。
  从策划到落地,从动员到总结,山西中医药大学团委紧扣“知行合一”主线,让青年学子在浸入式实践中感知中国式现代化的蓬勃生机,在互动式调研中厚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责任与担当。山西中医药大学团委书记武艺表示:“‘行走的思政课’让青年学子在与基层共振中找到答案。未来,我们将继续引导青年学子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