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4年04月26日
纪念太原解放75周年

倾听历史回响追寻红色记忆

  2024年4月24日是太原解放75周年纪念日,回顾75年前,太原城内无数战士奋不顾身浴血奋战。作为解放山西全省也是解放华北的最后一战,太原战役自1948年10月5日起至1949年4月24日结束,付出4.5万人的伤亡代价共歼敌13.5万余人,才让太原这座两千多年的古城重新焕发生机。
  
  太原解放大事记
  
   ●1948年6月18日,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发起晋中战役。8日解放清源;11日收复徐沟;20日占领晋源,解放太原县。与此同时,晋绥军区孙超群、张达志集团3个旅解放阳曲县大部。至21日晋中战役结束,太原成为孤城一座。
   ●1948年10月5日,太原解放外围战小店镇战斗打响,拉开太原战役的序幕。
   ●1948年10月17日,东山争夺战打响。10月26日,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向东山四大要塞同时发起争夺战。11月1日八纵攻占小窑头;11日十三纵攻占山头;12日十五纵攻占淖马;13日七纵攻克牛驼寨,东山战斗胜利结束。
   ●1948年11月16日,毛泽东起草中央军委致徐向前、周士第电,指示攻占太原外围要点后进行政治攻势。12月1日,战役转入军事围困、政治攻势、军事练兵阶段。
   ●1949年3月1日,中共太原市委与晋中区党委合并完毕,晋中区党委正式撤销。赖若愚任中共太原市委书记兼警备司令部政委,罗贵波任警备司令员,裴丽生任太原市长。
   ●1949年2月3日,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调度准备随军渡江南下干部的指示》。根据中央部署,截至3月30日,中共太原市委共动员组织征调南下干部1681人。
   ●1949年3月底,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第19、20兵团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特种兵总队炮一师先后抵达太原前线,兵力达32万余人。
   ●1949年4月24日,太原前线解放军发起对太原城的总攻。10时太原解放。太原市军管会、中共太原市委、太原市政府等党政群机关相继入城办公。
  据《太原史志》
  
      1948年10月5日,一场生死对决即将在古城太原展开。城外,围城待战的是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1兵团司令员徐向前;城内,负隅顽抗的是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隔着一道城墙,一个在专心排兵布阵,另一个却决意固守孤城。
   1949年4月24日凌晨,攻城部队发起总攻。
   面对号称“可抵一百五十万军队”,“固若金汤”般的防御体系,人民解放军在徐向前与彭德怀的先后指挥下,不畏牺牲、英勇作战,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精心构筑的纵深防线,结束了阎锡山对山西人民长达38年的统治,太原这座古城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太原解放战役发起于1948年10月5日,结束于1949年4月24日,历时202天,比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的起止时间整整多出60天,是人民解放战争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城市攻坚战。
  一座城市的攻克何以会持续如此之久?
   一是因为配合战略决战全局,主动停攻休整。战役发起之后,中央军委多次提出要乘胜攻城,“提早解放太原”。华北第一兵团制定 《攻取太原作战方案》,“战役拟于十月十八日内开始,争取三个月内结束”。因考虑到“太原早克确有惊动蒋、傅,促其西撤南撤的危险”,中央军委决定华北第一兵团停攻太原,就地休整。之后,太原前委发出休整指示,太原战役转入军事围困、政治攻势、军事练兵阶段。
   二是因为争取实现和平解决,推迟总攻时间。为了保护太原这座古城和重工业城市免遭战争破坏,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晋中战役即将结束时,徐向前就曾考虑过通过和平手段争取太原解放。
   1948年7月16日和21日,中共中央或中央军委连续6次提出争取照北平方式和平解决太原问题。为迫使阎锡山谈判,和平接收太原,一方面中央军委电令华北军区第二、第三兵团和东北野战军配属的两个炮兵团开进太原,积极进行军事准备;另一方面3次推迟攻击太原的时间,并指示叶剑英、彭真与郭宗汾、徐丕廉、温寿泉等联系,为和平解决太原奔走。
   三是因为阎军设防坚固,增大我军攻克难度。抗日战争胜利后,阎锡山制定防御“百里圈计划”,在太原大规模增修钢筋混凝土等各类碉堡。
   在阎的防御体系中,东山防线被视为重中之重,南北宽15公里、东西长30公里的东山防线内筑有各类碉堡3000多座,号称“足抵精兵十万”,使太原成为中国独一无二具有完整防御体系的坚固设防城市
  太原战役为什么打得如此惨烈?
   从太原自身城防角度解释,简单一句话概括就是,太原本身就是一个堡垒型城市,在此基础上,国民党守军又构筑了“百里防御线”,使得太原成了一个固若金汤的“碉堡城”,防御严密到就像是一个“铁桶”,这是最典型的易守难攻。
   作为山西省会,太原的北面、东面、西面都是山,中部、南面是平原,因此,太原整个地势是呈现北高南低的“簸箕状”,而太原城区又坐落于河谷平原上,东边是太行山、西边是吕梁山、北边是云中、系舟2座山。因此,整个太原城从高处看,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堡垒,易守难攻。
   太原经过阎锡山38年的经营之后,城内防御已经是固若金汤。阎锡山在太原四周、城垣和城内街区,都建起了大大小小的碉堡,多达5600多个,它们不同于常见的碉堡,是阎锡山自己“研究”出来的,形状不一,有高的、低的、方的、圆的、三角形的,甚至还有暗藏在地下的,其数量之多、密度之大,美国记者到太原之后感叹说:“任何人到了太原都会为数不清的碉堡而吃惊……”
   除了太原城市自身的易守难攻和晋绥军的死守,还有其他一些原因,也造成了太原解放战役久攻不下。太原拥有良好的军工业基础:各种钢铁厂、水泥厂、机械厂、兵工厂有80多座,可以为晋绥军提供大量所需的武器、弹药、火炮、建筑材料等,这也给了阎锡山十足的信心去打持久战。
   阎锡山的后援力量很大:有蒋介石从胡宗南那里调配的西北军第30军,还有原驻守陕西的中央军第83师,甚至还有一支神秘的侵华日军,大概6000多人,抗战胜利后,他们没有返回日本,而是残留在山西,被阎锡山秘密收编成了其个人的一支外籍武装部队。
   在太原战役初期,我军并没有投入过多的兵力,只有8万人左右(敌军初期有10万多人,敌众我寡),也是初期伤亡惨重的原因之一。因为那段时间,正是我军如火如荼开展三大战役的时候,大量兵力、武器装备都集中为三大战役服务,因而导致了我军在进攻太原初期,由于缺乏重武器,攻城时付出了巨大代价。
   以上这些,都是造成解放太原久攻不下的重要原因,为了打赢这场战斗,我军伤亡达4.5万余人,是所有城市攻坚战中伤亡代价最大的一场。
  大后方的“他们”
   在解放太原的战役中,华北和晋绥等解放区的党政机关、民兵和广大群众积极支援前线,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整个解放太原战役期间,人民群众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后勤保障任务。战役第一阶段参加支前的民工约30万人,战役第二阶段支前民工约20万人,总攻时期参加支前的民工达到33万人。共用门板50余万块、大梁5.7万余根、小檩近30万根,老百姓家中几乎家家无门、户户敞开。
   如果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完全可以说太原解放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门板扛出来的。在围困、瓦解阶段,支前民工与子弟兵紧密合作,共同开辟与修补了300公里公路,构筑了数万孔窑洞,为部队渡过严冬、完成围困太原提供了坚强保障。
   在太原解放纪念馆,有一组太原战役民力和物力支前的统计表数据:“民工242596人,牲畜53992头,小米10000余万斤,麦子1700余万斤,木材4200余万斤,煤炭2200余万斤,食油150余万斤,蔬菜310余万斤,盐120余万斤,花料3200余万斤,谷草6900余万斤,门板503545块,小檩294529根,大梁57132根,口袋508282。修筑汽车,大车道30条,1185里,架桥19座,担架(总攻前)6500付。”
  没有硝烟的战场
   《中国共产党山西历史》中有记载:在进行政治攻势的同时,太原地下党组织在极其艰难危险的情况下,进行了搜集军政情报的工作。早在太原外围战发起之前,太行区党委情报站就对太原东、西、南地区敌军的军事能力、工事、火力配备等情况做了比较详细的调查,为夺取太原外围作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太原进山中学地下党员赵宗复、乔亚根据党组织的指示,团结进步青年,绘制了一份敌军第一、第二道防线的军事部署图,派遣地下党员曹瑞亭送往解放区,在榆次穿越封锁线时被发现,赵宗复、乔亚等被捕。后乔亚因组织越狱失败,于1949年2月惨遭杀害。
   乔亚牺牲后,太原地下党组织将绘制城防图的任务交给地下党员张全禧。张全禧利用在府西街开设的谦益信自行车行结识了阎锡山侍从室参谋张光曙,并说服他认清形势,早做打算。张光曙决心弃暗投明,利用到前沿阵地察看城防工事的机会,将情报地图标在一份比例为万分之一的军用地图上,放在自行车内胎和大梁之中,并由张光曙亲自护送出城,越过封锁线,送到了太行军区“九〇九”情报站,为解放军总攻破城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徐惠云,山西定襄人,1911年出生,1937年从武汉大学毕业后,到鄂豫皖根据地工作,任边区党校教务主任。抗战胜利后党组织派徐惠云到太原做地下工作,被指定为太原地下党的负责人之一。1946年3月进入太原后,他以山西大学中文系讲师的身份作掩护,带领不少青少年走上了革命道路。1947年秋,党的地下组织不断遭到破坏。在此期间,徐惠云被秘密逮捕绞死,牺牲时年仅37岁。
   还有很多隐秘战线的无名英雄在这场战役中抛头颅、洒热血,为太原解放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本报综合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