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4年03月28日

理性看待“饭圈文化”匡正青少年消费主义价值观

●焦磊
  “饭圈文化”是依托“粉丝经济”和“追星文化”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新型文化现象。青少年是“饭圈”的主体,消费是“饭圈”追星的主要方式。在“饭圈文化”影响下,青少年追星族形成了消费主义价值观,呈现出诸多消费异化现象。因此,面对青少年消费主义价值观的现实危害和潜在风险,亟须强化思想引领、开展网络生态治理、聚合教育主体,以匡正青少年消费主义价值观。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主义关系的总和。”人的消费不仅属于经济范畴,而且属于社会关系范畴。在“饭圈文化”的乱象中,异化的消费内容、目的、方式等离不开社会关系,体现了社会基本关系中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的畸变,已经逾越了马克思所阐释的合理的“关系标准”。
   从人与自我的关系来看,“饭圈”乱象中的消费异化严重偏离了消费主体正当生存和发展的目的,过度注重满足人的感性欲望,淡漠了人的自我意识的构建和精神价值的追求。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消费主义价值观在加强人与人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同时,弱化了人与人之间诚信、友善的高层次追求。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实现人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的统一、经济人性和道德人性的统一,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关系标准”的消费伦理。
  
    坚持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勤俭节约是经过世代中华儿女历史实践所沉淀出的道德认同,也是当代青年在物欲纵横的社会中所应恪守的道德准则。孔子以“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阐释节俭治国的伦理思想。毛泽东同志提出:“采取办法坚决地反对任何人对于生产资料和生活资科的破坏和浪费,反对大吃大喝,注意节约。”勤俭节约在建国治国的伟大历程中成为被普通遵循的道德准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节俭朴素,力戒奢靡,是我们党的传家宝。”“符号”消费、“身份”消费与勤俭节约的道德规范严重背离。人们的消费欲求已超过对商品物质效用的追求。部分青少年更是把勤俭节约贴上 “抠门”“吝啬”的标签。因此,需要强化以勤俭节约为核心的消费思想,匡正青少年消费主义价值观。
      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
   消费主义思潮影响下的“饭圈文化”给我国青少年的价值观带来了巨大冲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因此,要利用好大众传媒的传播作用,削弱以消费主义为代表的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消极影响,通过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力,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导权,引导大众传媒重塑自身的舆论作用,增强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力度和对消费主义话语陷阱的判断准度。
  
    强化理性思维,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从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来看,大多数青少年将喜好和情感作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他们不仅易受感性思维的主导,失去理性的价值判断能力,还会在追星时潜移默化地消解自我意识。因此,强化青少年理性思维、树立“正效应”的自我意识便成为破解青少年追星过程中消费乱象的突破口。
   一方面,青少年应厘清追星消费心理的生成逻辑,了解吸引自己的客体、客体吸引自己的方式和原因及客体对自己的影响,对自己的消费心理形成清晰的认识,正确审视和有效控制自己的消费心理和行为。
   另一方面,青少年应认清消费行为与追星行为之间的内在关系,采取正确的追星方式,用理性的思维分析和判断追星方式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防止不法分子通过“饭圈”或其他途径诱导自己非理性消费。
  
    思政课教师要担任起“引路人”的角色
  
   具体来看,思政课教师应充分发挥思政教育“主力军”的作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三全育人”总体目标,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消费观。不仅要进行“硬性”的知识性教育,还要依靠“软性”的共情式教育,运用心理学的共情法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和内心动态,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规律。
   此外,思政课教师还要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将消费主义的相关内容作为课堂补充,剖析消费主义产生与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危害,以具体的事例开展警示教育。
  摘自《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