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4年03月26日

启智青年有效自我调适和自我教育

●雷松源
  网络虚拟精神生活是当代青年精神生活发展中的新层次和主要形式。高校青年虚拟精神生活存在精神世界的困惑与虚拟求助、精神世界的拉扯与虚拟依赖、精神世界的无力与虚拟共舞三种状态。应通过帮助青年走出困惑来吸引青年、引导青年加强对自我本质的掌握来凝聚青年、确证新时代多样的奋斗理念来引领青年。同时,通过建立赢得关注、取得信任、稳健输出的引导机制,培植促进青年发展的网络意见领袖,传播和弘扬虚拟空间内的奋斗精神等形式,启智青年进行自我调适和自我教育。
      传达具有新时代内涵的奋斗理念,为青年输送更多精神动力
   “新时代的青年需要更多的精神动力,需要具有与新时代同行的更多的 ‘标识符号’‘精神名片’。网络平台作为最能凝聚和联络青年的平台,发挥着引领青年的重要作用。精神动力源于时代赋予的机遇与自身储备的势能,也源自对自身信仰的坚定。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艰苦奋斗在新时代拥有了更多样的展现面貌,“检验”“大考”中涌现出的“北京明白”等具备职业特性的“精神名片”,照亮的是新时代青年前行的路。因此,借助网络平台传递表现人生价值感和意义感的“鲜活素材”,肯定新时代多样的奋斗理念,增强青年发展信心,是使青年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迎接挑战的有效途径。
      发挥同类群体的良性作用
   信任感是青年是否选择追随的感知源由。青年群体之所以对虚拟空间产生依赖,一方面是由于网络空间内契合兴趣点的虚拟体验,另一方面是由于个体在虚拟空间内表达的“自我和解”态度能够得到认同,能够依托技术赋予自我以理想状态。与其说青年是信任虚拟实践,不如说是信任自我的诉求和感觉。所以,要引导青年一代正视自我矛盾,“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努力塑造‘强国一代’的精神人格”。青年在虚拟世界的自我防御机制下获得短暂的安全感,同时也对周边群体产生较大的信任感,积极关注着同辈群体的状态。
      以榜样的精神力量激发青年的能动性
   青年一代对榜样的认同初始于人格魅力,而后转为忠于榜样的精神气质。这其中,青年榜样的作用尤其显著。“因为榜样尤其是身边的、‘可触摸的’榜样因其形象化、具体化、可参照性和激励性,有助于使青年产生高度的思想认同、价值趋同和行为同化,具有鲜明的引领和导向作用。”这就需要加强对青年榜样的宣传力度,用沉浸式的虚拟技术塑造青年榜样的故事,使青年感受榜样的足迹,自觉寻求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青年典型,树立精神榜样,增强奋斗信心。
      将奋斗精神作为一种常态进行塑造和宣传
   奋斗精神的弘扬对青年具有激励作用。这就需要进一步继承并创新宣传方式,发展精神传播的多向阵地,深化媒体的介入力、感化力和持续性,促进分散场域向“文化场”转型。选择适合青年的形式和语言,将精神具体化、可视化、可学化,创新话语传播方式,增强奋斗故事的科学性和吸引力。在内容形式上,将奋斗精神做小做微,转换成 “以青年为中心”的叙事框架,利用记忆篆刻与留存的现有媒体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打造“盐溶于水”的传播体系,引导青年进行虚拟身份的重新建构,实现虚拟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同一”。
      引导当代青年进行虚拟精神生活的自我调适
   精神生活是个体性的,归根结底要转化为青年自身的自觉意识,而“教育的主要方面恰恰在于,使人同生活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各个方面向他提出有重大意义的、富有吸引力的任务,因而被他看作自己的、必须亲自解决的任务。”引导青年加深自我认识、明晰自我定位和明确自我发展,做到知行合一并勇于自我检验,增强对诸如挫折、竞争、风险等问题的自我调适。同时,要让青年意识到自身对于促进虚拟精神生活健康、和谐的精神需求,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保持个体精神生活的独立性,进而充分发挥自我创造性。还要引导青年储备时代、理论、实践和心理势能,促进精神生活的有效调节。
   探讨青年虚拟精神生活的层次,追溯当代青年的精神状态,分析青年的现实困惑和心理矛盾,正视青年在虚拟空间内常提的“无意义感”“脱节感”等诸多心理困境,帮助青年走出困境并重新获得自我力,是德育工作的现实课题。面对虚拟环境本身的多元复杂性,深化网络分散多元阵地的塑造,利用青年形成的生态圈对其进行引导,是青年虚拟精神生活引导的基本要求。在虚拟环境中建构起赢得关注、取得信任、稳健输出的过程性引导机制,最终目的是启智青年进行有效的自我调适和自我教育。
  摘自《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