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4年03月25日

霍州窑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本报记者 田璐 王丽娟
  
   3月21日至22日,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在北京举行。经过项目汇报会、综合评议,最终产生了“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山西霍州陈村瓷窑址成功入选。山西是我国北方烧制瓷器的重要地区之一,而霍州又是山西重要的瓷器烧造窑口,霍州窑的瓷器生产有着1000年左右连续的历史。
  
  明代北方瓷业重镇
  
   霍州窑,因《格古要论》记载而闻名,窑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霍州市白龙镇陈村。2022年至2023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及霍州市文物部门联合对陈村瓷窑址开展了首次系统考古工作。
   考古人员对重点地块勘探后,发现窑业堆积28处,不同时期窑炉12处。“缀合”起陈村窑业发展历史、分布演变规律,揭露了金元明时期窑炉9座、作坊9座、灰坑40个、沟2条、井1个等多处窑业遗迹,出土了大量瓷片和窑具,取得了重要收获。
   霍州窑北宋后期开始烧造,金代达到成熟,并形成以细白瓷产品为主流产品、“擦涩圈”叠烧为主要装烧技术和细凸线纹印花为装饰特征的产品面貌。元代霍州窑为全国唯一生产细白瓷的窑场,其产品和审美引领了社会风尚。
   “五粒泥浆粘钉间隔”是霍州窑独有的核心“尖端”支烧技术,是中国古代陶瓷器物内底接触式支烧方法中,所留支烧痕迹最小的支烧方法,是北方地区北宋汝窑官式器物“芝麻钉支烧技术”传统的延续与创新。“器物内底有5个特别小的支钉痕,制作时只要把泥浆挤到上面,然后一提,就提出一个特别小的尖尖。如法炮制5个,它很快就凝固了,凝固后有一定的强度,器物就靠这个小尖尖承重。”山西霍州陈村瓷窑址考古项目负责人刘岩介绍道。
   小米粒般的支烧钉痕是器体重量、产品美观、产量保障、燃料经济和支钉物理特性等五者之间巧妙平衡的产物,是窑工的智慧结晶,是霍州窑的重大贡献。
   明代以化妆白瓷日用器物为主,流行白地褐花和黑花装饰,纹饰多样。“化妆白瓷或者粗白瓷,就像女孩子化妆一样,要抹一层粉,仍然是那种5个泥浆粘钉的制烧方法,只不过个头变大了,颜色也变粗了。”刘岩说。
   明代霍州窑因持久的细白瓷生产技术积累,一度为山西地区明代藩王府烧制细白瓷矾红彩五爪龙纹高档用瓷,也使得当地成为明代北方地区的瓷业重镇。
  
  填补北方细白瓷发展史缺环
  
   霍州陈村瓷窑址首次系统的考古工作,明确了窑址保存状况、分布范围和分布演变规律。第一次从考古学上厘清了宋金元明和清时期的产品面貌和技术特点,建立起了霍州窑业历史分期标尺,展现出霍州窑全新的窑业面貌。
   刘岩表示,霍州窑的考古新发现填补了北方地区细白瓷发展史的缺环,元代更是成就了中国古代北方地区细白瓷生产最后的高峰,是对中国陶瓷发展史的重大贡献。
   霍州窑阶段性的演变轨迹是汾河流域宋元时期窑业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充分说明处于北方陶瓷手工业主要生产区域——冀、豫、陕等之间的山西地区,凭借其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彰显出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霍州窑的发展与当时社会密切相关。金代山西地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元代社会全国一统,手工业异常发达;明代时山西更是分藩屏障的前沿地带。霍州窑在金元明等各时期特点鲜明的制瓷成就,不仅对中国陶瓷发展史具有重要贡献,更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伟大进程的鲜活物质载体和生动诠释。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