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4年02月27日
“追根溯源 史话三晋”百个传说带你重回发源地

晋祠铁人曾闹“离家出走” 神话演绎成了知名景点

本报记者 卢亚
  
   “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这是近代著名地方史学者、地方文化学家刘大鹏给予晋祠的最高评价。
   晋祠是晋文化的重要集约载体,千百年来守护、传承和滋养着三晋文明,晋祠的每一件文物无不经历了风霜雨雪而倍显珍贵,每一件国宝都期待着世人打开尘封秘密、重现璀璨光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智慧与文化的结晶,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
   在晋祠,有许多神话传说流传至今,金人台上的铁人曾闹着“离家出走”便是其中之一,如今铁人身上的伤痕就是当时受罚的“证据”,它们所在的金人台也成了晋祠著名的景点。本期《山西青年报》带大家走进这座千年古祠,了解这里的美景和传说。
  
  铁人闹着离家出走
  
  在晋祠金人台的四角,各立着一尊高约2米的铁人,关于这几尊铁人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
   相传,这些铁人在金人台上风餐露宿,日晒雨淋,天长日久,承日月之精华,渐渐有了灵性。他们不仅会说话,还懂得人情世故。特别是西北角、东北角、东南角的三尊铁人,他们都是本地户,站在“老乡”的立场上,故而情投意合,无话不谈。按照铸造年代的不同,他们分为老大、老二、老三。
   一天夜里,他们闲聊起来,一致认为不该只防自家水患,而应替广大百姓防治水灾,再加上庙里的老僧对他们非常刻薄,经常苛扣他们的供品,所以产生了逃跑的念头,决定奔向经常发大水的黄河上游。东北角的老二当先行军,先走一步。他刚走,守庙的老僧就知晓了,悄悄拿着戒尺跑出来,把还没来得及逃跑的老大、老三痛打了一顿,造成他们头骨破裂、手臂断裂。
   再说老二来到黄河边,见河水滔滔,无法过河,正在犹豫之时,忽见一名老船夫撑着一只小船顺水而来。于是,他便让老人帮他渡河,并问老人:“你的船载得动我吗?”老人哈哈大笑说:“你又不是晋祠的铁人,还怕载不动吗?”老人的话音刚落,铁人便现了原形。原来老人是河神爷,听说晋祠的一尊铁人逃跑了,因此在黄河边等候,点化他从此坐镇黄河水。
  
  代表宋代高超冶铁技术
  
  晋祠创建于西周时期,拥有壮观的建筑群和精湛的塑像艺术。金人台的4尊铁人,造型独特、威武雄壮,是晋祠博物馆的重要文物之一。它们代表了我国宋代高超的冶铁技术,是研究我国古代铁器科技生产、文化艺术及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
   金人台铁人东北角一尊为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铸造,东南角一尊为宋元佑四年(公元1089年)铸造,西北角一尊是宋绍圣五年(公元1098年)铸造,西南角的一尊是北宋绍圣四年 (公元1097年)铸造。这些铁人已经历了900多年的风霜雨雪,仍晶莹明亮。其中,以西南角的铁人为最,造型比例适当、保存完整,被称为宋朝的“不锈钢”。这尊铁人右臂高举,左臂当胸,紧握双拳,手中原握有木质兵器,如今,所持武器已经不在。铁人胸前、背后及腿部均有铭文,铭文叙述了其铸造年代与铸造金神的目的。东南角的铁人身穿铠甲,左臂已残。铸造工艺细腻,两肩与胸前的花纹十分生动,立体感极强,是4尊铁人中唯一穿铠甲的武士,也是铸造年代最早的一尊。其人物形象英勇豪迈,镇定自若中不乏威武气势,是宋代威武军将的写照,显示了一个武士的威严。西北角的铁人造型、铸造时间与西南角的铁人基本相同,但左臂已断。虽仅晚一年铸造,但武士的威武气势与铸造技术均不及前者。胸前、背后均有铭文。背后的铭文写明铸造目的是铸铁人献于圣母,永充供养,以求得圣母娘娘的保佑。东北角的铁人身形比例、神态及铸造工艺、技术远远不如其他铁人。这尊铁人的胸前、背后均有铭文。胸前的铭文只铸有经理人的姓名与铸造铁人的年月日。背后的铭文只铸有助缘人与铸造厂家同金火匠人的姓名。
  
  四大铁人“身世”之谜
  
  针对为什么铸造4尊铁人,有5种解释。第一种说法是《晋祠志》记载,“铁本是金,熔铁铸人,名曰‘金神’,金能生水,有金则水旺。”于是,善男信女集资铸造,祈求“风调雨顺”。
   第二种说法是,村民为预防水患,祈求村庄平安,立此金神用于镇水。
   第三种说法称这4尊铁人为“护祠金人”或“祠庙守护神”,“献上昭济圣母,永充供养”。宋绍圣五年题记载:“倚灵感于永老,获恩德于长年”,乃侍卫圣母并祈求保佑之意(西北角铁人胸前铭)。
   第四种说法是,晋阳为中国北疆边陲重镇,常受外族侵犯。宋毁晋阳后不久,太原为金人所陷,金虏徽钦二帝北去,北宋到此结束。似乎晋祠铁人也是出自百姓对赵宋王朝的怨恨,加之宋帝软弱无能,于是将武装保卫故乡的愿望寄托于神灵武士。
   第五种说法是,传说,金人台是金兵占领太原并虏去宋朝二帝时所筑,以歌舞庆贺胜利,于是得名“金人台”。
  
  开拓创新加强文物保护利用
  
  汾河水畔、悬瓮山下的千年古祠晋祠蜚声中外。祠内古木参天,清泉遍布,近百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点缀于山光水色之间,风光古朴秀丽,意蕴深厚悠长。晋祠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历史跨越最久远、最具有代表性的祠庙式园林建筑群,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
   晋祠存有宋代建筑代表作——圣母殿等宋元明清民国建筑98座;宋代彩塑典范——侍女像等宋元明清塑像110尊;宋明清壁画907平方米;唐太宗李世民御书御制的《晋祠之铭并序碑》、武则天亲自作序的唐代华严经石刻祖本等碑碣448通;宋铸铁人等铸造艺术品37尊;宋代的巨额牌匾——显灵昭济圣母等楹联牌匾219幅,周柏、汉槐等千年以上古树31棵;馆藏文物10037件(套)。此外,晋祠还留存李白、欧阳修、范仲淹、司马光等历代名人诗词歌赋400余首;剪桐封地、豫让刺赵、水母传说、铁人传说、三七分水等流传上千年脍炙人口的典故传说数十个;晋祠古庙会等传统民俗节日10多个。这里以儒家文化为主,佛、道及民间宗教兼容并蓄,交相辉映;悬瓮山、难老泉、古建园林浑然天成,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共同构成了晋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璀璨的人文景观。
   近年来,按照太原市文物局的总体发展规划和文物活化利用的具体实践要求,让晋祠文化遗产活起来、走出去,更好地服务公众、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晋祠博物馆不断探索和创新服务模式,“晋心远扬”——晋祠文化遗产传承及旅游体验综合项目就是其中之一。该项目面向公众全年常态化、综合性地开展各类文化传承和体验活动,包括传统节日、纪念日、节假日系列主题晋祠文化展演,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活动,进校园、进军营、进社区等形式多样的活起来、走出去晋祠文化传承与旅游体验活动。
   博物馆是传承中华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也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晋祠博物馆平均每年免费接待青少年10万余人次,开展青少年志愿讲解300余次,这为开展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提供了丰富载体。晋祠博物馆正通过创新形式,让文化遗产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让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更加深入人心,走出一条具有晋祠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AppleWebKit/537.